李东荣:辩证看待金融科技“双刃剑”效应
“金融科技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正影响着金融功能的实现形式和金融市场的组织模式,具有深刻变革金融业的潜力。金融科技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转型升级,有助于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但金融科技尚属于发展成熟过程中的新兴模式,也将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11月17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2018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会”上如是表示。
金融科技对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李东荣认为,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全球金融业转型升级。回顾整个人类金融发展史,也是一部不断伴随着科技进步的历史。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金融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历史机遇,提供了技术条件。
同时,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有助于促进全球普惠金融发展。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仍有约17亿无账户的成年人,全球发展中国家中受信贷约束的中小微企业达6500多万家,占中小微企业总数的40%,融资总缺口超过5万亿美元。李东荣称,近年来,中国等国家的普惠金融实践证明,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服务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供需可匹配性,为破解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此外,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有助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金融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金融科技发展可为其他产业领域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科技应用示范。从这个方面讲,金融科技能够促进金融、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更强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金融科技给国际金融治理带来三方面挑战
在李东荣看来,近年来,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对金融科技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审慎观察,逐步变得更加积极包容。但也要更加重视其中涉及到的金融监管及时跟进等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从全球金融治理的角度,李东荣认为,要高度重视数字鸿沟、监管套利以及风险外溢三个方面的挑战。
“当前,世界各国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同,网络终端普及率和居民数字能力差异明显。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世界发展报告》显示,全球有近20亿人没有手机,近60%的人没有连接互联网,而且各国国内的数字鸿沟可能与各国之间的差距一样大。数字鸿沟的存在,将导致不同国家、不同群体从金融科技发展中获益的能力有所分化。”李东荣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李东荣强调,不同国家金融监管理念和制度环境有所不同,金融风险判断和管控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国家在金融发展优先的政策导向下可能引发“监管竞次”问题(race to the bottom)。“实践中,一些打着金融科技创新旗号的机构,从强监管国家地区迁往相对宽松的‘监管洼地’的情况并不少见。特别是在资本、技术、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和便捷的今天,金融科技跨境监管套利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李东荣称。
随着全球各国金融市场开放性和金融基础设施连通性不断增加,金融科技可能带来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的叠加效应,使金融风险传染更快、波及面更广。因此,李东荣表示,风险外溢与数字鸿沟、监管套利三者还可能相互交织,形成更加复杂的风险结构,提高了金融风险全球治理的难度。
最后,李东荣表示,应该辩证地看待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上述机遇和挑战,在态度上积极拥抱,在行动上审慎稳妥,共同推动全球金融科技健康有序发展:一是倡导国际基本共识,金融科技应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负责任且具备可持续性的创新;二是促进各国特色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发展金融科技,不必盲目追求所谓的颠覆式技术和模式创新;三是加强国际监管协调,依托国际组织平台,加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评估与风险监测,统筹解决跨境监管竞次和监管套利问题;四是开展多元交流合作,鼓励各国具备条件的机构,按照市场化和可持续原则,通过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拓宽各国金融科技合作渠道;五是推进国际标准建设,以金融基础设施联通、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为切入点,通过现行国际标准等同采用、双多边标准互通互认、先进标准输出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各国金融科技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记者 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