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库”被锁 支付机构分化
对于风险频发的第三方支付“小金库”,央行整治动真格。1月13日,央行下发严厉政策,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客户备付金,今后将统一交存至指定账户,由央行监管。业内人士认为,在此政策下,很多过于依赖备付金利息收入的小型支付机构前景堪忧,行业并购可能提速。
“小金库”被加锁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支付机构身上被央行加了一道锁,锁的是备付金。据央行1月13日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付利息。支付机构交存备付金的比例根据业务种类和项数有所不同,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
客户备付金是非银行支付机构(以下简称“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举例称,比如我们在网上购买商品后,支付的货款在收到货并且做出确认之前,一直会存在支付机构的账户上,这部分沉淀的资金就是备付金。
随着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崛起,用户在虚拟“钱包”中留存的余额数目越来越大,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口袋也越来越鼓。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267家支付机构吸收客户备付金合计超过4600亿元。另据估算,目前这一数字可能突破5000亿元。这让不少支付机构找到新的“生财之道”,像银行那样依靠“吃利差”来盈利。
事实上,央行早已提出不得挪用客户备付金是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一条红线。根据2010年6月央行下发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接受客户备付金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在商业银行开立客户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第三方支付机构不能动用客户备付金账户资金。
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银行所开的客户备付金账户只是采用了“第三方存管”模式,其存管银行主要提供交易结算资金存取服务,对账户内的资金流向并无监督义务。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支付机构将客户备付金以自身名义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分散存放,平均每家支付机构开立客户备付金账户13个,最多达70个。这既不利于对客户备付金进行有效监测,也存在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
整肃风险隐患
对于部分机构已经偏离了支付业务主业的行为,央行发布通知,且整治力度加强。董希淼介绍,按照此前要求,备付金存管账户可开立在商业银行,但这次央行将部分备付金集中到央行的专用存款账户,且表示待条件成熟时,全部集中到央行的专用存款账户,可以看出,“央行是铁了心要根除客户备付金管理的痼疾”。
在通知下发后,市场上有关“央妈偏心大儿子(银行)、支付机构是干儿子”、“支付机构被放血,银行笑了”等多种观点甚嚣尘上。不过,支付机构“吃利差”赚钱并不是最重要原因,央行表示,祭出“大招”的背后,是因近年第三方支付备付金管理屡次爆发风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