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招肃清支付乱象
对于乱象频出的支付领域,央行整顿的步履从未停止。从收单业务肃清到支付牌照续牌收紧,再到此次的收拢监管备付金,央行一直力图引导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源,最大化保障客户资金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首先是收单业务整顿。
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启了一轮接一轮的“清查风暴”:2016年7月~8月,央行接连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下发了7张罚单。其中,通联支付网络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银联商务有限公司以及易宝支付有限公司被罚金额超过千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央行累计对7家支付机构处以罚没逾1亿元;仅去年全年,被央行开过罚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至少有22家。
与此同时,央行还收紧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续牌与发放。
去年,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遭遇牌照到期,却等了好几个月后才得以续牌的“尴尬”。
去年8月25日,央行正式公布首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的续展结果,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等在内的27家最终获得了续牌资格,但是部分支付牌照业务被收缩。央行也提及,原则上不再批设新的第三方支付机构。
未来牌照减少已箭在弦上。市场人士认为,以此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的牌照续期审核趋严,平台业务的合规性及风控能力成为重点。
此外,央行对客户备付金的监管态度愈发严厉。
事实上,早在这次将客户金统一监管之前,央行已出台了部分文件,要求加强对备付金的管理。
2013年6月,央行发布《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全面规范客户备付金的存放、归集、使用、划转等存管活动,对建立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信息核对校验机制提出了原则要求。
“现在大部分的客户备付金账户只是具有基本存款账户的性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对其日常资金划拨并无监管义务。”市场人士认为,破解的方式是对备付金进行点对点资金流动监控,银行设立托管型账户,为客户设置虚拟二级账户,实现第三方支付机构自有资金与客户备付金相分离,实时监控资金动向。(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吴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