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贷 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小额信贷这一微型金融模式,近年来在中国包括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助推普惠金融发展的有力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8月25日在2016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分论坛——“中国—拉美微型金融高峰论坛”上指出,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推动微型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让金融改革的成果更多惠及普通民众。
现状:高速增长到明显放缓
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白雪梅在论坛上表示,2008年至今,中国小额贷款公司经历了高速增长到明显放缓的发展过程。
自2008年《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小贷公司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到2013年,小贷公司数量增长已近15倍。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6年上半年小额贷款公司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810家,实收资本8380亿元,平均每家0.95亿元,贷款余额为9364亿元。
2013年以后,小贷公司增速减慢。2015年的小贷机构数仅比2014年增长了1.4%,2016年6月,机构数、实收资本,贷款余额比2015年末都下降了1%左右。这表明小贷行业增长规模明显放缓。对此,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表示,小贷公司成立的前几年,赶上了中国经济正高速发展的好时机,但近两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小贷公司的经营环境较前几年更为严峻,部分小贷公司因经营难以为继,陆续退出了市场。
白雪梅表示,小贷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即将步入成熟期。从我国小贷机构的存在情况来看,小贷公司的发展具有社会贡献大、风险外溢小的特点。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小额信贷组织,10年来小贷公司作出了较大的社会贡献,基本符合“小额、分散”的行业定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在改善农村金融、促进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都发挥出积极作用。此外,由于小贷公司放贷资金主要来自股东出资,不吸收公众存款且对外融资少,行业风险对外溢出较小,极少发生重大风险事件。
困境:内部问题与外部挑战并存
小贷公司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问题暴露愈发集中。就内部问题而言,公司治理不规范、风险内控能力不完善、商业模式不成熟影响着我国小贷公司的健康发展。贝多广直言,本质上,我国小贷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严重依赖于银行“生物链”的,一定程度上吃了银行的“残羹剩饭”,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提高了对小贷公司放贷门槛,融资难上加难,部分小贷公司生存压力凸显。
针对小额贷款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白雪梅表示,立法及政策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造成了当下小贷公司的发展困境。首先,行业立法存在滞后性。目前,全国性层面上指导小贷行业发展的文件,仍只有《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文件,这已难以满足和适应整个小贷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次,现有政策的严格限制加剧小贷公司对外融资难的困局,造成行业缺乏稳定的外源性的、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最后,和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小贷公司的税负较重。和农村金融机构开展相同业务的小贷公司难以享受税收减免、增量奖励等优惠政策,从而加大了小贷行业进军农村金融的税负压力。
路径:政策与技术双驱动
针对当下小贷行业面临的发展问题和生存困境,贝多广认为,中国小贷行业未来的发展路径需要政策支持。首先,应将小额信贷机构纳入到正规的普惠金融体系当中,允许其负债经营,改善商业模式。其次,政府应该建立配套的机制支持小贷公司这类微型金融机构,借鉴国外小贷机构发展相对成熟国家的经验,比如,建立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担保基金,以信用资金的支持促使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小贷公司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也是开辟小贷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陈建雄提出,当下,小贷行业应该利用新技术实现两个转变。其一,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运用互联网金融解决线下业务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可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其二,将资金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变,即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建立更加透明、公开的监管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以及非常细密的数值计算方法这三大利器,可有效解决微型金融实践中的成本问题、信用问题和风险可控问题。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理念实践的有效途径,未来以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