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普惠金融要防止“金融排斥”
日前,央行副行长易纲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发言时指出,发展普惠金融需防止“金融排斥”问题。
易纲表示,发展普惠金融需要思考四个问题。首先是商业可持续性问题,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救济金融,也有异于政策性金融,不能过度依赖财政补贴和行政命令,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力量,寻求商业可持续的模式。其次要关注“数字鸿沟”问题。数字技术的发展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但也会拉大缺乏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弱势群体与主流社会的差距。第三是促进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第四是银行为回避反洗钱、反恐融资风险而关闭网点带来的金融排斥问题。
所谓金融排斥,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避免出现信誉风险,对各种可能损害其信誉的违法违规行为十分警惕,倾向于采用更为保守的经营策略,如缩减规模、去杠杆、精简业务等,以减少风险和保障收益。
金融机构“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部分地区和人口带来金融排斥,这部分人群通常也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去风险”减少了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途径,迫使部分人群选择非正规的金融渠道,甚至风险较高的地下黑市。在易纲看来,发展普惠金融要寻求商业可持续模式,同时也需要考虑“去风险”、“去银行”导致的金融排斥问题。他指出,近几年,一些大型跨国银行关闭非洲等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网点,对当地普惠金融造成不利影响,主要诱因是反洗钱、反恐融资趋严,处罚加重。他认为,在中国,近几年可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银行物理网点的发展遇到瓶颈,甚至会萎缩、撤并。如何平衡考虑金融机构的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需要研究。(记者 崔启斌 刘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