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监管的破与立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创新技术的推动下,2018年金融科技行业发展迅猛,不过,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部分机构以金融科技名义,实际开展非法金融活动,扰乱金融秩序,坑害参与者。在金融科技破立之际,如何平衡创新和风险成为了监管的一大难题。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助理秘书长张羽以及业界权威专家纷纷指出,今年金融科技监管的重中之重是风险化解,监管也应进行技术转型,“以技术之道还治技术之险”,同时探索监管沙盘等新兴模式。
破:飞速发展致四大风险暴露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生机勃勃,几乎覆盖了支付、借贷、保险、理财等各类金融服务领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满足不同消费者对金融服务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求。不过,在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科技的相关风险也日益显现,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当前金融科技已经暴露的风险主要有四大方面: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数据风险。其中,在业务风险方面,已经发现有的机构安全意识薄弱,为单方面追求极致客户体验,以牺牲资金和交易安全为代价,过度简化必要的业务流程和管控环节,从而隐藏了较大的业务安全隐患。还有的机构假借复杂技术对金融产品进行过度包装,刻意模糊业务本质,并没有真正落实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要求和风险提示责任,把一些不成熟、不可靠的金融产品卖给缺乏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消费者。这是需要高度重视的。
在技术方面,李东荣也指出,发现有的机构在未经过严密测试和风险评估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所谓颠覆式技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导致技术选型错位、资源浪费,安全事件频发等问题。特别是对部分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技术,通过舆论和资本的过度炒作,可能会令它们沦为市场操纵、投机、诈骗的工具。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目前金融科技存在的风险,一方面是与金融相关的风险,部分机构以金融科技的名义,实际开展非法金融活动,扰乱金融秩序,坑害参与者。另一方面是技术和数据的安全风险,金融科技的发展依赖技术,且依赖大量的数据基础,但技术漏洞和数据的泄露与违规使用,产生相应的金融安全问题和数据安全问题。
监管难题涌现
不断涌现的金融风险事件,凸显的正是由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防范和监管难题。李东荣表示,金融科技使得金融服务可以下沉到传统金融无法服务的群体中,而由于长尾客户的金融知识相对较少,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形成只看收益不看风险的非理性投资理念,加大了现阶段对合格投资者的管理以及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难度。
对于地方监管的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能力带来压力。京东数科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法律政策报告》指出,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在金融领域形成了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金融行业跨地域、跨领域特征愈发明显,而地方金融监管资源又相对紧缺,监管能力相对薄弱,这都对地方金融监管形成较大压力。
张羽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金融科技最大的问题就是变化太快,特别是涉及到金融交易的金融科技,像早期的比特币到ICO再到STO这一系列的变化,本质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对实际的金融活动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金融科技监管角度来看,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对社会大众造成不良影响。“目前,网信部已经开始针对这些金融科技机构进行登记了,未来登记过的企业,肯定会纳入到监管中,金融科技的监管将是一个常态化的工作和职责。”
另外,金融与科技界限的不明朗,也给以牌照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金融业的运作模式,模糊了金融与科技的边界,尤其是模糊了牌照业务与非牌照业务的边界,对于当前以牌照监管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带来了重大挑战。
“此外,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提升,数据隐私保护变成了急需强化的薄弱环节,而被监管机构对科技的深度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科技能力差,这种差距反过来会制约监管机构对被监管机构的监管有效性,将监管科技的发展提上日程。”薛洪言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公布的央行“三定”方案新增央行牵头负责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等内容。根据“三定”方案,央行内设机构之一的“金融市场司”承担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统筹实施监管的具体工作,负责统筹互联网金融监管,评估金融科技创新业务。
立:利用科技手段化解风险
凡涉及创新,多数均“先破后立”。“以技术之道还治技术之险”则是监管平衡创新与风险矛盾的一大利器。
从北京、广州等地发布当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到各地方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促进金融科技发展,可以看出,金融科技仍是未来的一大发展重点。在发展和风险中,如何讲究平衡之道,也是摆在监管面前的一大难题。分析人士指出,2019年金融严监管的态势不改,但是监管创新也要提上日程,如监管框架以及监管制度的调整,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等相关制度将推进。
“从去年底175号文到今年出台的1号文,互金行业整个趋势已经比较明朗。从行业未来趋势来看,金融科技事实上是未来互金行业转型的首选。”张羽认为,目前监管对于金融科技的应用还是有较严格的控制,包括像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等。监管希望市场竞争主体通过这些技术去辅助金融行业,而不是通过技术主导金融行业。今年,互金行业乃至于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重中之重是风险化解,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来进行,比如“资产上链”、互联网金融资管、不合规企业的转型等。
对于金融科技未来监管的重点,于百程认为,今年金融科技的监管将延续和优化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落实穿透式监管。首先依然是划定底线,对非法金融活动零容忍打击;其次是推进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理顺行业秩序,实现优胜劣汰,风险出清;再次是在整治基础上,完善监管制度,形成一套符合市场规律的监管体系,推动金融科技的作用发挥。
另外,对监管而言,如何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也是亟待关注的问题。在薛洪言看来,金融科技产业,既需要大力扶持,也需要审慎监管,如何把握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与防范金融科技风险之间的平衡,将成为金融科技监管的难点和焦点。在此过程中,既要完善金融科技的基础设施、发展监管科技以提升监管效率,也要更新监管理念、探索监管沙盘等新模式,实现监管与创新的动态平衡。
具体到工作重点,张羽指出,今年可能会有一些关于金融科技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北京市互金协会也会做一些相关技术转型方面的准备,作为未来一年的整体安排。协会想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去辅助现在的金融科技行业,其中包括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做智能客服、人工智能的催收管理;通过大数据监控,做未来人工智能的风控;通过一些技术实现不良资产的转移跟交易,或者是证据的留存等。(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