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手 条码支付告别“无证驾驶”

2017-12-28 09:08:21|来源:经济参考报|编辑:许炀

  快速发展的条码支付业务将告别“无证驾驶”,迎来监管规范。人民银行27日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并配套印发安全技术规范和受理终端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自2018年4月1日起实施。

  《规范》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条码支付业务涉及跨行交易时,必须通过人民银行清算系统或者合法清算机构处理,支付机构还应符合相应的业务资质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条码支付付款服务的,应当立足于小额、便民市场定位,按照风险防范能力等级,对条码支付额度进行分级管理,在风险防范和支付便捷中取得有效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规范》提出“对消费者使用条码支付付款进行交易限额管理”,建立了动态条码支付的风险等级与对应的交易限额:对于采用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种(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条码支付交易限额由市场主体(银行、支付机构)与客户自行约定;对于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含)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单个银行账户和所有支付账户、快捷支付限额5000元/天;对于采用不足两类有效要素验证的,业务限额1000元/天。对于静态码,则不区分交易验证方式,均为限额500元/天。

  有人担心对静态码日均500元的扫码限额规定会影响用户体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鹞表示,在此前的试点应用中,条码支付风险乃至用户资金损失多发生于“主扫”,特别是“主扫”静态条码。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这一规定对用户的支付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反而能够提高支付的安全性。商户事先贴在墙上的二维码是静态的,其安全性远低于手机上实时生成的动态二维码。

  董希淼表示,央行此次提出的关于条码收单等相关要求,只是重申《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已有制度,并非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技术方面的规范,符合条码支付技术发展趋势,有助于提升风险防控能力。(记者 张莫)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