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驱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新生态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推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随着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加快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成为当务之急。专家表示,要将技术手段融入监管之中,建立适度监管与差别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发展普惠金融,则是增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善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成为社会共识。日前,在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主办的“2017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专家学者及金融机构深入探讨了构建普惠金融新生态过程中的技术应用、风险防范、优化信用环境等问题。
科技驱动为普惠金融打开新局面
将金融科技运用到普惠金融领域,有助于解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促使小微企业、中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能享受同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金融能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受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委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纪志宏代表潘功胜副行长致辞。致辞指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立足点是培育金融需求方的“造血”能力,要发挥好数字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有益作用,以融合促创新,以规范促发展,始终遵循金融活动的本质属性,坚守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历史使命,不断创新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实践路径和可持续模式。同时,致辞强调,要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完善法律法规框架,创新监管方法,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实施穿透式监管,贯彻落实好“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任何金融活动都要获取准入”的基本要求,建立互联网金融的行为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和市场准入体系,引导其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并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表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减少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推动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数字融合为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思路。
不过,机遇和挑战总是相伴而生。李东荣表示,由于数字普惠金融在业务模式、技术属性、风险特征等方面具有新特点,在解决一些老问题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数字鸿沟”、多重风险叠加等方面的新挑战。
“需要有针对性地把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做深、做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切实发挥好数字技术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李东荣说,“要坚守普惠初心,始终聚焦小微企业、弱势群体、特殊人群等重点服务对象,着力解决好‘三农’、创业创新、脱贫攻坚等薄弱领域存在的金融问题。坚持科技驱动,加强数字普惠金融领域技术创新应用和产品研发。”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李克穆在致辞中指出,保险业应在加强科技创新应用的同时,同步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注重监管层面的知识更新和国际协调,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保险在提高我国普惠金融水平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和科技的充分结合是未来金融的主流趋势,也是北京推动金融产业发展的优势资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添表示,“一方面,我们把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风险排查,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和不利因素;另一方面,北京在加快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积极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推动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金融,提升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健全普惠金融监管体制
随着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加快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也成了当务之急。多位监管人士及专家学者在论坛上表示,要将技术手段融入监管之中,建立适度监管与差别监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网络借贷专委会主任委员谢平表示,在普惠金融领域,一些重要问题还需深入探讨研究,比如普惠金融的业务边界、市场主体和监管范围如何进一步厘清;大型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如何改进完善普惠金融的行为监管等。
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认为,网络借贷监管应该坚持六大监管原则:对于网络借贷的监管,在监管主体责任上应坚持协同监管的基本方略;应该侧重行为监管的基本方式,对新兴业态特别是网络借贷监管,应该更侧重于事中事后的行为监管;坚持发挥市场监管的支柱作用;充分应用科技监管的监管手段,在监管上利用数字监管,利用技术监管;坚持引导市场主体,坚持小额分散的金融方式;监管上要贯彻包容监管的监管理念。
世界银行全球金融与市场局首席专家Harish Natarajan建议,监管者要走在行业前面,要能够充分了解行业在使用什么样的金融服务和模型,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和私营部门进行沟通,建立监管机构之间的讨论和合作。
优化普惠金融信用环境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实现普惠金融的基础,有助于约束借款者的违约行为,逐步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探讨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并以此服务普惠金融也是论坛中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刘萍还提出商业的可持续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在普惠金融过程中一定要有产业支持,同时指出信用则是其中的基石,要有金融科技的理念和手段。
卢森堡驻华使馆副馆长卢睿朗(Rol Reiland)介绍了卢森堡金融科技帮助微贷企业扩展客户群体、扩大地理覆盖范围、获取新客户等应用。“金融科技的运用能降低经营成本、简化机构组织,信用评级系统可以了解客户的信用,提高运营效率,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获得金融服务。在2011年至2015年之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由于金融科技的运用,使7亿多成年人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这些人之前是没有办法享受的。”卢睿朗表示。
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在演讲中表示,传统信任形成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金融业大数据应用应实现可控、可信、可靠,为发展普惠金融,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可行路径。李礼辉还表示,有必要对分散的、自成体系的政府部门数据系统进行整合,实现关键领域的数据统一;形成以数据资源为共享的供应链,降低链内的交易成本,促进信用的普及,提升信用的价值,从而做到共建、共享、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