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身上也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
近两个月来,一些“现金贷”互金公司或金融科技公司先后在美股上市。财务报表的横空出世,让大家一窥“现金贷”的暴利秘密。一个个非持牌的“金融公司”半年利润抵得上几十家实体上市公司利润,真让金融业同行“羞愧”。
畸高的借款利率,是“现金贷”备受质疑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现金贷平台的平均综合利率早突破了36%的法定上线,有的高到近160%。而且借款人还需要面临滞纳金、逾期罚息、提前还款的罚息等各种费用。
一些“现金贷”已经异化成了高利贷,个别平台甚至把“现金贷”这种高利贷说得如此理直气壮、清新脱俗。记得有人曾说过,房地产商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我们也想大声对这些人大呼一声:“现金贷”的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可惜,在过去两年多,楼市价格翻倍上涨后,谴责房地产商“血液”的少了,而压上三代身家,奋力借贷买房的人多了,放贷人的“血液”开始成了关注对象。一些异化后的“现金贷”,没有受到惩罚,还赚了大钱,于是又有一些人去干这一行了。想来也算正常,毕竟道德很贵,大多数人坚持不了。
但是,就算道德很贵,任何事情也是有法律底线的。即便在美国,类似“现金贷”的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也受到严格管制,类似产品被禁止出现在网络广告系统,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还提供终止程序等等。一系列措施之下,小额现金贷款在美国已经是“过街老鼠”,陷入生存窘境。
更令人忧虑的是,异化后的“现金贷”在快速生长。有监测机构测算,现金贷市场规模在不到一年时间内,保守测算规模突破6000亿,甚至很大概率达到了1万亿。各路资本热钱蜂拥而至,俨然成为一个热门“风口”。在灰色地带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个别平台不过是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却高呼“创新”“普惠金融”口号,“大数据”不离口,“云计算”不离手,迷惑受众。
不得不说,两年多来,加大杠杆跑步进入楼市的普通居民越来越多,量入为出,高储蓄,低负债率,这些中国家庭的传统观念正在渐渐成为过去时。2016年,新增居民债务超过了新增储蓄,居民部门成为了净融入资金部门。
我们需要现金贷款,还很迫切。如果这个需求只有高利息的“现金贷”来满足,长期来看终究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得不偿失的选择。异化后的“现金贷”们一旦长期存在下去,可能将改变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此,监管必须露出“牙齿”,不能让披着“普惠金融”面具的异化“现金贷”继续野蛮生长,与此同时,还应出台借贷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强化管理。而银行业也要加快改革步伐,尽快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对于短期现金流日益高涨的需求,让“现金贷”们合规发展。(证券时报记者 魏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