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并购多家公司 恒生电子布局智能金融产业
今年3月以来,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生电子”)先后完成了对商智神州(北京)软件有限公司、三角兽(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和智能金融领域有关的数笔布局投资,开始在智能金融领域崭露头角。
恒生电子年报显示,2016年恒生电子研发费用投入达10.51亿元,同比增长21.83%,占公司年收入高达48.43%。
6月6日,恒生电子在杭州发布四大人工智能产品,涵盖了智能数据、智能投顾、智能投资、智能客服领域。恒生电子执行总裁范径武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未来金融跟智能化进行结合,才能进一步发展。谈及2015年HOMS系统引发的监管风波时,范径武表示,恒生电子将强化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上的合规评估,也会加强跟监管机构的沟通。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落地
截至2016年末,恒生电子总资产达45.5亿元,在金融行业很多领域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不过近两年其盈利水平出现波动。年报显示,2016年恒生电子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2.4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829万元,同比下降95.97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78亿元,同比下降60.26%。
恒生电子称,造成公司净利润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第一是受到公司控股子公司恒生网络公司行政处罚合并报表的影响,第二是收入未达预算较大。
2015年恒生电子子公司恒生网络因HOMS系统涉场外配资违规违法案件,后受到巨额监管处罚。2016年,恒生电子斥巨资成立研究院,投入研发费用总计10.51 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8.43%,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63%,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
此次发布4款人工智能产品,被视为恒生电子布局智能金融的关键一步,其人工智能产品未来可以通过金融机构终端,搜索查看金融产品的专业资讯,还可以提供投资顾问服务,进行资产优化管理,对投资进行答疑解惑等。而这些领域,也是智能投顾激烈竞争的领域。
范径武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这次发布的产品中,商智智能投顾主要做了4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客户需求探索;二是资产优化模型探索;三是智能择市,也涉及到一些量化投资相关的东西;四是智能的资产管理。“相对于中国个人资产的配置来说,后面的两个功能发展得还不充分。”
多起并购提前布局智能金融
中证协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证券投顾群体人数约3.49万人,而有调查显示,32.84%的投顾服务的客户人数超过1000人,投顾与投资者两者简单比值依然高达1:3138。“智能投顾通过智能技术的引入,能够服务大量的普通投资人,在未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范径武说。
与市场中许多转型智能投顾的机构不同,范径武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恒生电子在智能投顾的布局仍坚持B端策略,即同持牌机构进行合作服务于C端客户,目前不直接提供给个人投资者。
虽然坚持做B端,但与以往相比,恒生电子此次发布的智能投顾产品体现出了更强烈的前台业务色彩。“做资产管理如果经验不足,对于各种资产大类风险分析和收益率分析不太清楚时,就需要专业人士判断。”范径武说。
“我们认为未来金融一定会跟智能化进行结合,才可能更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的研究院已经开始做相应的储备,也有相应的技术投入。这是我们比较看好的领域,也做了很多布局,包括入股北京商智、加入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等。” 范径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今年3月,恒生电子公告入股北京商智,持股比例达51%,北京商智如今成为恒生电子旗下重点研究智能金融的子公司。在金融客服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的智能语义识别技术,恒生电子也悄悄入局,旗下基金参与三角兽科技5000万元的A轮融资。
对话恒生电子执行总裁范径武:强监管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人开玩笑说随着智能投顾产品的出现,分析师可能要失业了。
范径武:智能投顾目前来说解决的是分析师以前比较烦琐的量化收集整理工作,但对于一些金融工程本身模型的建设等,还是需要人去做。对于分析师失业的事情,短期内我认为还真谈不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的时候我们往往高估了技术的短期效应,低估了技术的长期效应。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金融投资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原来的职业也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或许能更多地享受金融带来的红利。
《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HOMS系统引发过监管方面的大风波。目前恒生电子的智能金融产品怎么来保证安全性?如何让监管层放心市场上的这些产品?
范径武:从目前情况来看,强监管是必然的一个趋势,对行业来说也有它相应的必要性,因为监管推动了行业的良性发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监管机构的监管更多是对非合规行为的控制,对于创新性业务或者技术并不一定是限制,比如央行这几年成立了货币数字化研究所、金融科技委员会,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从恒生电子的角度来说,我们也吸取了这个过程中的一些教训和经验。创新业务的合规性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个方面。“拥抱监管、稳妥创新”是我们创新业务所坚持的立场,公司有专业的合规部门,不断强化在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上的合规评估。其次,我们自身也会加强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及时评估产品功能,确保业务合规性。(记者 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