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转型闹“人才荒” “科技外脑”如何破短解难

2019-10-12 17:07:45|来源:北国网|责编:韩东林

  当今,银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尤其在金融科技浪潮下,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加大对金融科技的重视和投入,但金融科技在为金融行业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少挑战,其中金融科技人才的紧缺已成为横亘在各家银行面前的共同难题。 

  “引不来、留不住”,中小银行的现实焦虑       

  全球招聘顾问公司Michael Page在《2018中国金融科技招聘趋势》报告中指出,国内金融科技人才总缺口达150万,若统计内地三四五线中小城市人才需求,真实数据将远超于此。       

  另据普华永道发布的《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调查报告》显示,如今的金融机构需要的是具备技术思维,并将其用于金融业务场景促进业务提质增效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而金融科技人才本就极为稀缺,能将技术能力与金融需求结合的人才更为稀少。       

  为破除人才掣肘,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目前主要分为两种途径:       

  一是自身培养、储备人才。如邮储银行制定了两年科技队伍建设目标,计划2020年末全行信息科技队伍规模翻一番;交通银行启动“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工程;农业银行则组建了1000人的科技项目经理队伍……       

  二是从同业或金融科技公司尤其BATJ类大型互联网公司“挖角”。通常认为,BATJ这类大型互联网公司不论在技术还是产品上都具备优势,其人才既懂金融业务,又通晓技术研发,“挖来的人”肯定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实际上,对中小银行而言,挖角或自己培养人才的梦想都很难照进现实。       

  一方面,定向栽培耗资大、周期长,且中小银行对科技本身理解及操作存在短板,培养出的人才并不“称心如意”。       

  另一方面,BATJ类互联网巨头牢牢把控电商、社交、搜索等核心流量入口,所形成的经营理念并不一定适用于银行,“费尽心思”招揽来的人才更不能如期望的那样帮助重塑其自身业务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能力。       

  此外,大多数中小银行在人才、机制、文化等方面仍然承袭行业传统做法,且没有股权激励措施,对于人才积极性调动不明显,“引不来、留不住”的尴尬现状往往直接导致转型进程被拖慢甚至被中断,成为中小银行发展过程中不可承受之重。 

  “科技赋能+增值服务”,小花科技巧解“人才荒”       

  一边是自身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一边是“外来”人才“水土不服”,各家中小银行应对竞争激烈的外部市场冲击已然 “心力交瘁”,能否顺利转型升级直接关乎其未来命运。与自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相比,更具可行性的方案是主动寻求外部合作,依靠金融科技“外脑”赋能,以此弥补发展短板。       

  在众多提供金融科技服务的第三方中,小花科技值得重点关注。背靠千亿级PE机构中信产业基金,小花科技2015年成立,从服务C端用户起家,现注册用户已突破3800万,撮合资产规模超300亿,是To B服务的“实战派”,在金融科技服务上小花科技主推系统服务和经验双重输出,能够依托经验证的前沿技术和实战经验,帮助中小银行“曲线救国”,攻破转型难题。       

  在系统服务上,小花科技能针对中小银行的需求提供灵活的定制化服务,包括AI评分、联合建模、智能信贷审批系统、消费信贷一站式解决方案等,可在获客、客户筛选、风控技术辅助方面帮助合作银行快速搭建业务,节省大量研发和人才费用,解脱IT技术束缚。       

  不止于输出系统,小花科技还提供帮助合作银行从0到1搭建业务体系的“增值服务”——在战略路径、人员配比、技术投入、人才培养等环节给出建议,帮助银行对口人员提升对业务和数据理解能力,有效破解资产管理经验不足、效能低下等难题,以风险管控为例,当指标出现异动,协同行内人员分析产生原因及调整策略。       

  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一路风驰电掣。业内人士坦言,人才紧缺只是表象,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真正需要解决的是来自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诸如技术、风控、客群理解等更深层次问题。小花科技在业务实践和行业更迭中身经百战,沉淀了丰富经验、过硬技术和极致服务,以此助力合作机构“破难补短”,可实现金融与科技的协同发展,让金融科技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发挥更大效能。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