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边界须厘清
近期,个人征信边界问题引发热议。很多人注意到,近两年不少地方先后推出了当地的个人信用积分,名目也是各具特色,如“桂花分”“白鹭分”“西楚分”“茉莉分”“海贝分”等。
以“海贝分”为例,其将个人水、电、暖、气等费用缴纳情况也纳入其中,并明确设定了前提条件:经过2次催缴仍未缴纳的,经相关机构认定为失信行为的,根据金额大小或拖欠时间长短,依次扣10分、20分、30分。
对于将水、电、暖、气等缴纳信息纳入个人征信这种做法,央行征信中心一直采取谨慎态度。
从2006年起,央行征信中心就开始探索采集公用服务信息。但在此过程中发现,公用服务信息数据质量仍然不满足要求。一方面无法确定数据是否准确记录在本人名下,如水、电等如果是租户缴纳,并不能有效反映房主的信用情况。而且,目前缴费系统无法准确记录是租户的缴费行为还是房主的缴费行为。另一方面,存在因为公用服务提供商服务不到位造成欠费或逾期的可能,因而存在争议,难以界定。因此,目前央行征信中心尚未采集水电缴费信息,电信缴费信息只采集基础服务的缴费信息,不采集电信增值服务的缴费信息。
当前,个人征信信息边界不明,源于各方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理解出现较大差异,很多人往广义的方向理解,认为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涵盖了信用市场及其信息服务,还涵盖了道德、产权、法律,涵盖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等,是一个“大筐”。
对此,央行征信中心前副主任汪路曾指出,“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成了吸纳问题、推卸责任的一个“大筐”。给一些行业监管者不作为或作为不够,未能维护好行业市场秩序,提供了易于推卸责任的借口,一说起问题来,都可以说“信用缺失”“社会诚信出了问题”“还没有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这样,就把纠正一切不诚信问题、市场违规问题,甚至打击违法犯罪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上,期待“毕其功于一役”。
各地五花八门的个人信用积分,更让人担心的是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如此海量的信息从储存到维护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旦系统遭遇攻击或因系统漏洞造成个人信息泄露,不仅会对信息主体造成损失,对于政府公信力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因此,明确个人信用信息的边界看似只需要分清哪些信息属于个人信用、哪些信息能够采集,实则没那么简单。还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从根本上厘清个人信用边界,保护个人信息。当前,一方面需要在国家层面出台个人信用信息采集标准,明确采集、存储、使用、共享等各环节的规范;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快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防止个人信用信息遭到进一步滥用。(陈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