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上的中美大豆交易
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日前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表示,加密数字货币是一种典型的泡沫。当加密数字货币被各国央行围追堵截之际,同样基于区块链技术而被金融机构开发的交易系统,却在一笔大宗商品的跨洋交易中凸显其技术优势。
卖家是百年国际粮商路易达孚,买家是中国民营油脂企业山东渤海实业以及参与的几家国际银行、航运公司。去年12月,一船6万吨的大豆买卖在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化交易系统中完成。
大宗商品交易公司路易达孚宣布已试用由荷兰国际集团(ING)等一批金融机构开发的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系统,山东渤海实业有限公司和金融机构ING、法国兴业银行和荷兰银行也参与了测试。这个叫做EasyTradeConnect(ETC)的平台由ING建立,已经接受了Mercuria等公司的测试。参与测试的公司表示,这次测试涉及从美国运到中国的大豆,并在平台内保存所有相关文件(包括销售合同和信用证)。路易达孚在公告中称,“分布式账本技术发展迅速,为我们的交易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并为我们客户和供应链上的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预期收益”“下一步是通过采用共同标准来挖掘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并迎接全球范围内的数字贸易流程管理的新时代”。
开发该系统的ING公司主管表示,传统上需要11天~14天完成的交易,用区块链技术只需用4天。测试显示,银行完成其在交易中的角色平均为25分钟~3小时。
这一船运往中国的美国大豆,是全球第一笔通过区块链完成的农产品贸易,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预示着数字革命即将改变粮油及大宗商品市场。有专家预言,过几个月或一年,最多两年,这个世界会变得大不一样,大宗农产品交易中或将普遍采用区块链技术,进入数字贸易流程管理时代。
另一准备利用区块链交易技术的是证券交易市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已与7家中央证券存管机构(CSD)签署协议备忘录,将通过共同合作展示如何在企业行动处理等交易后流程中实施分布式簿记技术,包括表决和代理表决。
随着交易的发展,历史上货币历经实物货币、称量货币、信用货币(法币)时代,目前最新的数字货币正浮出水面。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将带来颠覆整个传统金融、物物交换、服务业等行业的技术革新。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于2015年10月发了题为《Thetrustmachine》的封面文章,将区块链比喻为“信任的机器”。区块链基于数学原理解决了交易过程中的所有权确认问题,保障系统对价值交换活动的记录、传输、存储结果都是可信的。区块链记录的信息一旦生成将永久记录,无法篡改,除非能拥有全网络总算力的51%以上才有可能修改最新生成的一个区块记录。
如果互联网技术解决的是通信问题的话,那么区块链技术解决的则是信任问题。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的不可变数据库,理论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万台计算机上,由所有人共享。其主要优势是去中心化、无需中介参加、过程透明、成本低、数据安全。由于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信任问题,它让信用交易大大降低成本,并将在信用交易领域发挥极大优势。
最早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是比特币等加密数字代币,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其逐步和实体产业结合,目前已开始运用在数字版权交易、供应链管理、溯源上等。此次中美大豆交易开了大宗农产品在区块链上交易的先河,引起了全球广泛关注。(作者 路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