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个人征信行业多元化格局初现
(原标题:中国征信业多元化格局初现)
资料图片
随着国内个人信用交易的不断壮大,市场对征信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人征信行业有望成为一片新蓝海。波士顿咨询(BCG)日前发布《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报告(2015)——应时而生、雏形初现、任重道远》指出,中国征信业的发展还须突破立法立规、基础资源供给和信用文化建设这三大瓶颈。
2015年,中国个人征信商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大幕开启,各类民营征信机构摩拳擦掌,在积极申请牌照的同时,依托股东背景和产业生态开始了各种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央行主导的集中征信系统负载过重,而薄弱的个人征信体系直接影响了社会融资成本、放贷效率和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这就要求更加市场化的力量加入到行业中来,共同促进信用经济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同时,随着个人信用信息需求的不断扩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以及监管改革促成的良好商业环境,个人征信行业有望成为一片新蓝海。
在顶层法律法规和监管的推动下,中国征信行业雏形初现,搭建起了包含数据征集、模型分析与征信洞察和征信产品应用在内的三大生态核心,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领先信息技术的发展则在不断促进行业的创新与进步。
波士顿咨询报告指出,未来中国征信业要获得发展,以下三大行业基础建设亟待完善。
立法立规,建立行业发展的基础许可与信任。合理合法地进行个人数据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是个人征信行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隐私保护立法相对滞后,目前尚未正式出台个人隐私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仍在制定过程中,现行的法律法规在信用信息采集和使用范围上都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市场上合法征集信用信息和不当采集、滥用公民信息、侵犯合法权益的现象并存。
因此,如何能在立法层面上尽快推进,明确个人信息采集与使用的原则及边界,特别是数据拥有者和使用者各自的责权利,是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整合共享,优化行业的基础资源供给。数据是个人征信行业的基础资源,这一资源的供给目前存在数据源散乱、数据质量差、交易机制缺失三大痛点。如何优化数据资源的供给将是未来几年整个征信行业需要重点攻坚的议题。纵览全球实践,BCG报告给出了四条建议:推动数据标准化建设;加强社会公共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构建行业平台,促进数据的交互和共同开发;打造产品口碑、锻炼服务能力,激发客户主动数据共享意愿。
合理拓展应用场景,助推信用文化建设。信用文化是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软环节”,但信用文化的形成与“硬条件”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而征信行业是创造“硬条件”的主体之一。当前,中国“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守信激励不足,另一方面失信成本较低,导致欺诈违约等失信现象比比皆是。淡薄的信用意识也抑制了社会对征信产品的需求。而征信产品的多元化场景应用无疑对于增强信用意识、支撑奖惩机制有重要意义。在海外成熟市场,个人征信产品与服务主要被应用在金融借贷领域,但在生活场景中也有渗透。在德国,部分业主会要求求租者提供其征信评分SCHUFA。在国内,租房、租车、住酒店等存在信用风险的生活场景中,目前的风控方法往往是押现金、信用卡预授权、押证件等手段,对于客户与商家均有成本。如果能够成功引入征信产品作为决策支持,惠民惠商。
据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BCG中国金融业智库负责人何大勇介绍,目前,国际上个人征信行业的主流模式可按照“谁是主导”和“有多开放”两个维度分为三类:一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二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混合经营模式;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模式。
中国独特的市场经济制度环境、法律监管体系、个人征信业务开展历史沿革等因素决定了我们不宜生搬硬套发达国家既有个人征信行业模式,当另辟蹊径,自成一格。波士顿咨询认为,未来我国个人征信行业应更趋向于走公私兼营的混合型发展道路。
从行业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中国个人征信行业长远将形成多层多元结构。预计中国个人征信行业仍将出现少数巨擘,他们将通过相对应用广泛的“通用型”征信产品主导市场。当前由央行主导的征信中心仍会是金融借贷场景中的核心机构,而大型数据拥有者结合其技术、资金与场景优势,也将有望跻身行业主流。同时,“小而美”的细分领域冠军依靠独特的数据资源和专业的分析技术退守产业链上游,或者依靠深入的特定行业专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场景决策支持等增值服务在细分市场中精耕细作。(秦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