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公司别再把“金融科技”这词也用烂了
国际在线互联网金融频道报道(记者 许炀):不知从何时起,互联网金融行业刮起了一阵“金融科技”风,各家平台仿佛从一夜间就开始强调自己的“科技”属性,给自己贴上“Fintech”的标签,业内已经显现不提“Fintech”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的景象了。
“炒概念”归“炒概念”,这可以成为营销的手段,但是互联网金融说到底,它的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金平台一味的用“金融科技”来包装自己,不过就是想显得自己高端又专业,但是实际上,很多打着“金融科技”旗号的平台实质上既不“金融”也不怎么“科技”。
金融的门槛不低,科技的门槛也不低,“金融+科技”的门槛更应该是比前两者都要高的,但是行业目前的状况是无论平台大小如何、实力如何,大部分都在说“金融科技”,这不免是一种有违常识的现象。
金融创新要靠规制 行业切勿忽视“常识”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与各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金融领域也刮起互联网大风,涌现了一批互联网金融企业,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金融的应用层面引领了一系列创新。在近日召开的2017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论坛暨第四届普惠金融论坛上,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全球金融和市场业务线东亚太平洋地区首席技术援助官员赖金昌指出金融的创新从历史上看很少主要是靠技术实现的,真正有生命力的金融创新的出现是源于理论的创新,以及规制的创立和进步。例如像现代股票市场的形成、PPP的融资方式都是主要靠规制来实现的,这其中也会有ICT技术和应用,但技术和应用只是若干元素中的一种。
赖金昌同时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不能忽视“常识”,他拿大数据征信作为例子,指出市场上的大多数“大数据征信”的概念都是“伪命题”。“目前在世界上没有一家正规的征信机构说在做互联网征信或大数据征信, 因为大数据或互联网数据不符合征信的基本要求。不是说这些数据一定不能够为征信所用,可能会有极少数的,比如有准确的数据源提供的结构化的数据,这种数据是可以的。 征信是信贷市场最顶端的、让所有信贷机构共同参与的信用信息分享平台, 能够分享的东西是有限的、靠谱的,解决的是基本信息问题,如借款人的身份识别、总负债水平和全面信贷表现,解决汇总和匹配问题,不解决信贷机构的所有数据需求,这就是常识。”
严控科技金融风险 需认清其“金融”本质
金融行业本身就是个高风险的行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融合一方面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也给金融风险的防控提出了新的难题和要求,如何在风险防控和效率与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是各家金融类机构的需要平衡的首要问题。在日前召开的首届人民财经高峰论坛上,民生银行副行长林云山表示作为商业银行,即使是万分之一风险,民生银行也是不能容忍的,安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决定生死的。他指出近年来金融领域的风险违约事件,问题的发生都与新技术的应用无关,而是出在金融本质上,如果金融类机构无法把风险把控好,有再好的技术也没有意义。
他建议业界反思一下近年来行业是否过于讲究效率,而对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举例指出中国在支付清算领域是全球顶尖的效率,但是在安全上做得很差,大多数国家最多只能做到T+0到账,而在中国支付行为几乎是瞬间实时到账。他认为金融领域中的天平应该往安全上拐一拐,金融创新里也会存在一些“害人精”,天天打着“金融创新+客户体验”的旗号误导金融消费者。“在金融风险的控制上,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基础资产是有问题的,无论用什么样的高端技术,它都还是一个‘坏蛋’。”林云山说道。
其实无论是叫互联网金融还是科技金融,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每个行业都有行业的规律和常识,任何创新都不能忽视最基本的内容,否则,这样的“创新”早晚要出问题,等到那个时候,就不会有太多人关注你到底是“互金”企业还是“金融科技”企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