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细分市场 中小支付机构谋求“小而美”转型
手续费行业分类定价政策取消,移动支付市场被几家巨头瓜分殆尽。“9.6费改”新政,让中小第三方支付不得不通过转型重新选择未来的生存之路。
面对行业变局,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转型的目光,瞄准了移动支付,并希望通过移动支付,切入一些大型支付平台尚未进入的市场,以此形成自身的商业模式,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近期,不少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推出了移动支付产品。银盛金融集团董事局主席林重成说,虽然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占据了大多数份额,但并不能覆盖所有的市场,中小支付机构的机会仍在。
“跟风”移动支付
“信用卡手续费上不封顶,商家有抵触情绪,收单业务确实受到一定影响。”林重成对《第一财经日报》称,新政造成局部收单收入下降,但由于用户信用卡消费习惯已形成,第三发支付机构的收入总体仍在增长。
今年9月6日,延续了多年的银行卡收费标准迎来新规,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是“借贷分离”,即借记卡和信用卡实行差别收费。费改实施之后,借记卡、贷记卡刷卡手续费收费标准为交易金额的0.35%、0.45%,信用卡则上不封顶。根据媒体报道,因为手续费上升,信用卡消费遭到一些商户拒刷。
“收单本来就是微利业务,市场指导价取消之后,为了争夺客户,支付机构之间会出现价格战。对于绝大多数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会形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深圳某第三方支付机构人士说,企业、商户开始将业务重心从POS机逐渐倾向移动支付,这将会成为第三方支付最重要的机会。支付机构的业务方向也将更多的向移动端转移。
互联网研究机构易观智库也认为,大数据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增值服务将成为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支付企业通过对用户和商户的覆盖,已经积累海量交易数据。未来,第三方支付对其所拥有数据进行挖掘和应用,互联网营销、征信等增值服务将成盈利突破口。
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中小支付机构已向这一方向转型。如老牌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联支付已在今年1月正式推出依托于移动支付场景的APP通联钱包。银盛集团旗下平台开发的银盛通APP电子钱包,目前已形成100万商户的财经生活圈。
“以前靠烧钱来打市场,长远发展必须要收费,但首先要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林重成说,目前移动支付、场景应用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应用相对成熟,作为中小支付机构可考虑从单一的收单公司向综合支付机构转型,搭建覆盖场景应用、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多元业务架构。
小而美的差异化之路
根据易观智库统计数据,2015年全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量达到6.3万亿元,而2016年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整体交易规模就已达到13.5万亿元,可见其增长速度之快。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市场也已形成强者愈强的格局,规模靠前的几家大型支付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根据易观智库统计,今年上半年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占据市场交易份额前三位,市场占有率共计超过90%,支付宝以55.4%的占有率位列第一,财付通、拉卡拉则分别为32.1%、4.4%。
规模巨大的同时,也决定了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机构无法覆盖所有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对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抱大腿”不失为一种策略,如万达、恒大等产业巨头,都纷纷收购第三方支付平台,围绕其产业链,借助第三方支付,打通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形成自身小生态,只要体量足够,这些支付机构也能获得较好发展。
对于更多选择独立发展的中小支付机构来说,差异化服务则是转型的普遍选择。通联支付人士此前就表示,并不是只有走大而全的道路才能活得好,提供切实解决用户痛点服务,提高用户黏性和活跃度,才是中小支付机构的生存之道。
林重成说,除了主流市场之外,还有众多细分市场无法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覆盖。第三方支付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例如一些大型企业的各种资金往来、业务审批、生活服务等都通过办公软件进行,如果能与软件开发企业合作,嵌入第三方支付的服务,进而与此类大型企业合作,提供其需要的细分服务,就可以迅速切入某一行业,形成自身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杨佼 桂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