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弯道超车中国经验或将惠及全球
9月5日,G20杭州峰会闭幕。本届G20峰会达成近30项主要成果,成为历届峰会成果最丰富的一次。其中,《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下称“《原则》”)备受关注,有望成为该领域的第一份国际性指引文件。
《原则》对全球普惠金融的发展做了一个全新的顶层设计。有专家表示,《原则》明确了用数字技术发展普惠金融是未来的方向。由中国主要推动制定的这份文件,也被认为是中国对世界金融系统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为什么地位如此高?
破解全球普惠金融未解难题
“‘创新’和‘包容’是此次G20峰会的重要主题,《原则》将惠及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并将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创新和包容性。”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
对于普惠金融能有效减少贫困、激发创新活力、缩小贫富差距,世界各国早已达成共识。“实际上,普惠金融一直是G20国家非常重要的议题,但是在最近几十年内都没找到好的解决办法。虽然过去在孟加拉、印度有不少尝试,中国也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的探索,但总体来说全球金融的覆盖人群、服务能力和种类都是不理想。”参与《原则》讨论与制定的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说。
世界银行2015年发布的《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显示,目前全球仍有20亿人没有银行账号;仅有10%的人有信用卡;有贷款需求的人,仅有21%的人能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服务。
而近年来,得益于新科技在金融中的应用,普惠金融获得了巨大发展。依托移动互联、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金融服务门槛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体验,实现商业上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被认为是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其中指出,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
但数字普惠金融在过去从来没有在G20框架下做高级原则的制定,为了把数字普惠金融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向全球推广,使得全球更好地利用金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方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原则》初稿,提交给G20普惠金融工作组,经过几轮来回易稿完善后,将提交G20峰会讨论,获批后就将推广扩展到全世界,成为普惠金融的一项行动纲领。
为什么由中国牵头?
中国做得最好探索最多
“我国央行在去年G20安塔利亚峰会中提出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得到了G20国家广泛的支持,而且在数字技术在金融的应用上,全球探索最多的、应用最广的不是美国,恰恰是中国。”李振华说。
为什么是中国牵头制定《原则》?李振华解释,近年来,中国信息基础设施以及移动互联网等发展非常快,在数字金融领域作出了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大成绩。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惠及超过4.5亿老百姓;为大量原本难以接触到金融网点的农民、农民工、中老年、残障人士等提供了安全、便利、易用的金融服务。
并且,中国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水平5年增长5.5倍,远超传统普惠金融。有资料显示,以小额贷款为例,尤努斯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是工业时代普惠金融的典范,39年服务865万农村妇女,累计放贷165亿美元;而网商银行用大数据创新小微企业信贷模式,仅用5年时间累计服务40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累计投放贷款超过7000亿元,达到格莱珉银行的4倍多。
专家比较中美两国分析,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迅速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我国金融服务不论从产品、能力还是效果,还有很多痛点,新技术的出现迅速解决了这些痛点,数字金融获得广泛应用。而美国传统银行服务完善,数字技术对其替代和推动并不大。
第二,不同于美国金融体系较好的参差性,各种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产品差异明显;我国较多依赖银行,而普通大众分散量小,且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对于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通过物理网点来进行传统金融服务成本很高。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破解制约,边际成本很低甚至为零。比如支付宝、微信、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等,不仅极大提高服务能力,还降低服务成本。
“中国在这个领域做得最好,探索最多。而且作为本届G20主席国来牵头也是义不容辞。我们希望能将全球特别是中国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和其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出总结和提炼,形成全景式图谱和可操作层面的东西,通过G20峰会在成员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李振华说。
“在金融方面,中国从来不是领先的。但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中国的发展值得骄傲。”同样参与《原则》的讨论和制定的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说。“以前中国很难有机会为世界金融发展做出贡献,这可以看成是中国对全球金融体系做出的一大贡献。”李振华补充。
8项原则怎样发挥作用?
将“数字化”作为首要方向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介绍,《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包含了8项原则,66条行动建议,是国际社会首次在该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
这8项原则分别是:倡导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平衡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构建恰当的数字普惠金融法律监管框架;扩展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采取尽责的数字金融措施保护消费者;重视消费者数字技术知识和金融知识的普及;促进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身份识别;监测数字普惠金融进展。
这些原则怎样发挥作用?“大致分为3个逻辑。首先是明确全球各个国家进行普惠金融尝试的时候,要把‘数字化’作为首要方向,把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首要工作,甚至是作为国家战略性质来推进。”李振华说。
李振华说,“在落实层面,要建立和扩大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这些是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包括领域非常广,比如提供电信电力基础设施,去加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接入;又比如要把线下网点和线上结合,探讨动产领域的抵押贷款;另外还有建立数字的信用评价和报告系统,主要依靠大数据进行评估。”
他继续分析说,还需要提高认知和普及工作。要在公众中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扩大和增进公众金融基本素养,意识到电子商务、通信网络、数字支付是什么并鼓励使用。以及普及账户体系,发展与网络相适应的身份验证方式方法和系统。
“另外,还要建立与数字普惠金融相适应的监管系统。没有监管容易出问题,中国也启动了一些对该领域的整顿,对普惠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行监管覆盖。”李振华说,还有专家提到,要真正采用新的技术识别风险,来做好创新与风险的平衡,同时加强消费者保护,这也是《原则》强调的。
陈龙认为,普惠金融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意义深刻,评判一个好的普惠金融标准有四个维度,而通过“数字化”能很好实现这几点。第一是“普”,让所有阶层和个体,在所有需要金融的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获得金融服务。第二是“惠”,成本是可承担的。第三是“全面”,好的金融不止是有支付、有账户,还包括融资、理财、保险、信用等需求。最后是“可持续”,对商业机构来说,并非完全公益,而要从商业上要可持续,成本足够低,效率足够高。
据透露,此次峰会除《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外,还有《G20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升级版和《G20中小企业融资行动计划落实框架》也被提交讨论。(南方日报特派记者 肖文舸 赵杨 实习生 苏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