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金融:零售业巨头的金融“棋局”
在产融结合、跨界融合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行业巨头开始把重心延伸到金融板块。
经过了多年的低调布局,进入2016年以来,苏宁云商旗下的苏宁金融也逐渐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这家脱胎于零售业巨头的金融集团已经囊括了包括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在内的11块行业牌照。
2016年4月24日,苏宁云商发布公告对旗下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理财、保险销售、基金销售、众筹、预付卡等金融业务进行整合,正式搭建苏宁金融平台,并引进战略投资者苏宁金控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金融)。
借助苏宁云商的线上场景,以及线下仓储、物流、网点等优势,苏宁金融从一开始便明确了O2O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即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的融合发展,实现线上线下产品、服务、数据和风控的打通。
尽管通过转化苏宁的既有“流量”,苏宁金融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完成了放量式的增长,但相比已经占据一定市场优势的BATJP(百度、阿里、腾讯、京东、平安)旗下的互金板块,要完成跻身互联网金融“第一阵营”的目标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了苏宁金服集团常务副总裁的黄金老,在他看来,O2O、综合金融、金融科技将是苏宁金融的三张王牌。早期以转换苏宁“流量”、服务苏宁生态为主的苏宁金融,如今也做好了成为一个开放平台的准备。
O2O综合金融之路
与大多数以线上生态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不同,苏宁金融从一开始便明确了要发展线下渠道。
谈及原因,黄金老认为,第一,线上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线下仍有6亿多非网民,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第二,线下渠道在贷后管理和客户服务中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苏宁的半年报,截至2016年6月30日,苏宁合计拥有各类连锁店面1588家,这些与苏宁金融在全国37个城市的75家苏宁财富中心一起构成了庞大的线下网点。
除了在渠道上有别于大多数以线上为主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之外,苏宁金融的布局也类似传统的金融集团。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苏宁金融已拥有第三方支付、消费金融、小贷公司、商业保理、基金支付、海外支付等11个行业牌照。
对于拿下各类金融牌照的“野心”,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也并未掩饰。他曾多次谈及苏宁金融的目标,“不断完善集团在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机构上的多牌照布局,为客户提供多场景、一体化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在黄金老看来,不管是O2O的布局还是综合金融的定位,它们带给了苏宁金融最核心的一个竞争优势就是获客的成本、资金的成本、风险的成本低于同业。
获客成本低并不难理解,毕竟利用苏宁既有的资源,转换苏宁既有的客户和流量已是一块很大的增量。在资金成本方面,通过已获取的牌照,以及其母公司苏宁集团实体企业的身份都让苏宁金融在融资端更具优势。
黄金老以消费金融业务为例说明到,因为拥有消费金融公司的资质,苏宁金融可以通过放大杠杆、同业拆借、吸收股东存款(南京银行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等渠道获得4%-5%甚至更低成本的资金,但同业可能要到8%甚至更高。
在他看来,资金成本高是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难以盈利的重要原因,而另一原因则是风险成本。相比之下,苏宁已有25年的数据积累,这样也让苏宁金融在风险管控的成本上比同业更多一些优势。
不过,不管是“掌舵者”黄金老的个人经历,还是目前来看苏宁金融的发展思路都有着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子。这也一度让外界质疑,这家立志要跻身互联网金融“第一阵营”的公司并不够互联网化。
作为一名银行业老将,黄金老历任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华夏银行副行长等职。同时,他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CF40成员。
就外界担忧苏宁金融的发展会过于保守和刻板,黄金老认为,互联网金融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来做金融业务,传统的金融机构中也有对数据、技术应用很好的地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两者是相互融合而非颠覆的关系。
他告诉记者,苏宁金融联合苏宁美国硅谷研究院,在金融O2O、生物认证、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方面持续发力,累计获得7项金融专利,已经相继应用到渠道管理、风险防控、产品研发等实践中去,金融科技则是苏宁下一阶段的一张王牌。
转化七成苏宁流量
成立25年,苏宁已有个人客户2.4亿人,公司客户5万个,如何转化苏宁既有的客户和流量是苏宁金融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据黄金老介绍,目前为止,苏宁金融约有70%的客户也业务转化自苏宁云商。
相较于其它不少强调独立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黄金老却表示苏宁金融并不会“去苏宁化”,相反苏宁云商会一直是苏宁金融的核心。但同时,苏宁金融所有产品线对用户而言都是开放的,也有自己外部拓展和合作的业务。
根据年初的计划,苏宁金融2016年的交易量目标是5000亿。而按照黄金老自己的预期,未来仅仅是转化苏宁集团既有的业务资源,苏宁金融就至少可以做到1万亿的规模。
目前来看,围绕苏宁生态圈,苏宁金融在上游已成立了面向供应商的小额贷款公司和商业保理公司;在中游,苏宁上线了为苏宁售后、物流等服务商提供保险计划的互联网保险销售业务,以及以提升客户黏性为目的的“零钱宝”等理财业务;在下游,则有针对个人用户和海量商品苏宁消费金融业务。
据了解,基于业务性质,苏宁金融内部划分成七大业务线:支付账户、投资理财、消费贷款、企业贷款、商业保理、众筹、储值卡。其中,支付业务负责基础账户体系的搭建,实现了客户数据流、信息流内部循环。
七大业务线共用一个账户体系,共享客户资源,通过易付宝APP为入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内部管理上,这几块共享用户风控画像、兴趣画像等大数据资源,实施“穿透式”信用风险管控机制,本质是什么业务就按照什么业务进行风险管理。
通过转换苏宁生态圈流量的苏宁金融同样肩负着“反哺”云商的任务。
事实上,从国内外的案例来看,金融板块对于零售业巨头的贡献度都相当大,基本已经成为一种标配。零售业与金融业的客户多有重合,而后者作为一项重要的增值服务,有助于前者提升用户粘性和体验、稳定和优化供应链体系等。
张近东曾多次表示,苏宁的核心就是零售,而零售行业的三大核心因素就是数据、金融、物流。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以零售、物流、金融、IT为基础打造的互联网零售生态圈有望为苏宁带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的发展思路来看,苏宁金融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苏宁集团的内部资源变得至关重要。而作为后组建的一个板块,苏宁金融能否与其它部门高效联动、形成合力还尚待观察。
如何跻身“第一阵营”?
经过了前几年的发展,BATJP旗下的互金板块牢牢占据着“第一阵营”的位置。而紧随其后,一些来自互联网、地产业、以及一些上市公司下设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势头也不容小觑。
尽管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第一阵营”里的公司,苏宁金融发力的时间并不算早。但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在2015年1月的春季部署会上便为其立下目标,“苏宁金融也将通过2年左右的时间,跻身互联网金融的‘第一阵营’。”
“后来者”如何居上?对于苏宁金融而言,这显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发展路径和战略布局上,苏宁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第一阵营”中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最早都起步于其母公司的交易场景内,后形成各自的业务闭环,接着逐步拓展外部场景、转为开放平台。
但目前来看,在估值上,公开信息显示,蚂蚁金服最新一轮融资完成后估值已达600亿美元,京东金融目前的估值为466.5 亿元,而根据今年4月苏宁云商发布的公告,苏宁金融投后估值达为166.67亿元人民币。
而在活跃用户和交易量上,国泰君安在前述研报中对比去年的数据显示,蚂蚁金服分别有4.5亿活跃用户和5.6万亿交易规模、京东金融和苏宁金融,分别拥有1.5亿和5078万活跃用户,交易规模约为4000亿元和1700亿元。
不过,国泰君安也在上述报告中表示,“尽管苏宁金融目前在支付交易规模上落后于竞争对手,但是公司和蚂蚁金服一样拥有金融服务全牌照,这为公司长期的发展奠定了关键的基础。”
此外,公开资料显示,剔除零售业务,苏宁金融2014年和2015年金融业务营收分别为1.18亿元和4.21亿元,两年均实现了盈利。其中,2015年苏宁金融收入4.21 亿元,同比增长254.9%,净利润6800万元,同比增长为435.54%。
与绝大多数仍挣扎于盈亏平衡点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相比,苏宁金融较好的盈利表现也成为其跻身互联网金融“第一阵营”的重要筹码。
谈及苏宁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黄金老表示,除了继续服务苏宁生态圈,苏宁金融今年也陆续和很多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大型企业、地方政府等签订合作协议,外部场景的布局已经初现成效。
他表示,存、贷、汇是客户三大基本金融需求,对应到互联网金融,分别是理财、融资和支付。苏宁金融的业务也是围绕这三大基础性业务。当然,未来也会布局一些新业务、新产品,但都与三大主业存在协同关系。
“但会更加着重在融资业务上发力。相比支付和理财业务,融资业务的市场满足率还远远不够,融资难、融资贵普遍存在,下半年,苏宁金融计划推出一些创新性的融资类产品。”他说。
此外,黄金老认为,互联网金融四大业务:供应链金融、消费贷款、财富管理、支付账户中互联网化程度最低的是财富管理,目前它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还相当初级,更多的是理财产品销售渠道的互联网化。
“所以,今年苏宁金融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智能投顾业务的开发上,希望能推动财富管理的互联网化。”他表示。(洪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