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姚余栋详解普惠金融:大数据将优化家庭金融

2016-06-13 14:25:07|来源:一财网|编辑:许炀

  “普惠金融”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被写入党的正式文件,到去年国务院出台《2016-2020年普惠金融发展纲要》。“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普惠金融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从金融界到一行三会都在推动相关工作。那么究其本质,普惠金融究竟意味着什么?新兴技术又将如何助力普惠金融?

  于2016年6月12-13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第八届陆家嘴论坛期间,中国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在“浦江夜话三:绿色发展和普惠金融的中国战略——路径与政策”分论坛上表示,“普惠金融是为贫困地区或者弱势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在可承担的金融成本之下,应该是应得尽得。”他从八方面概括了金融服务,并强调贷款只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而已,大数据的应用将进一步优化包括弱势群体的家庭金融配置。

  普惠金融的八个方面

  就普惠金融而言,“第一方面就是开户,在很多农村、偏远地区没有银行支点;第二方面是存款;第三方面是电子支付;第四方面是一定的社会福利,比如养老的钱能不能打到账上,其他福利能不能直接到账;第五方面是贷款;第六方面是购买保险。 ”姚余栋称,保险又分为三个方面——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健康保险。

  “第七个方面则与农业生产或家庭创业相关,因为家庭也是承担提供劳动力或生产的一个单元,”他指出,第八个方面则是财富管理,现在人均生活水平大约在八千美元,很快2020年就会突破一万美元。“所以总体来说,家庭不像以前那样一点资产都没有,因此需要一定的财富管理。”然而,这一概念此前常常被人在提及普惠金融时忽略。

  姚余栋分析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在开户、存款、电子支付上属于国际中上游水平,但是也有一些短板,包括大家更多关注的还是贷款可得性,然而,例如社会福利的支付、保险、家庭生产单位和财富管理,相对而言则是短板。

  对于如何解决短板,姚余栋建议,应从家庭金融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他表示,美国金融学会的会长曾经说过,金融界以前是负责资产定价,后来研究的是公司金融,再后来崛起的是家庭金融,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20年前想不到家庭金融的资产或财富超越了公司金融。现在全国老百姓人均家庭财富大概120万亿,我们的GDP是70万亿左右,还不到两倍。2020年保守估计可能要到两倍,如果GDP是100万亿,那么家庭财富会至少积累到200万亿。”

  大数据优化家庭金融

  然而,这里就涉及到了综合配置的问题。对于普惠金融的对象来说,也存在家庭配置问题。“例如,贷款可能给了低收入者或者农民,结果家庭大病致贫而没有买保险。可见两者的关系是,由于没有保险,大病致贫,贷款也还不了,这就是一个问题。”姚余栋提出,究竟能不能从家庭金融的角度,或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给普惠金融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方面,保险问题便成了焦点。“我们比较成功的是,92%的农民已经有大病保险覆盖,贷款时的前提是家庭有大病保险。大病保险可能是普惠金融下一步资产配置的重要一方面。”他称。

  其次便是养老保险。从全球来看,比如美国30%资金主要配置在养老上,这对于农村等相对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希望通过多方面配置来较好地提高家庭和个人福利,所谓的“大数据”将在普惠金融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如果没有大数据,怎么能覆盖千百万个家庭?不光是相对低弱势群体,连中等收入群体也覆盖不到,而大数据可以广泛地对类似家庭进行画像,画像之后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建议的配置方案。”

  具体而言,实现的途径就是智能同步。“将来希望很多金融机构能够搜集到包括农民工等等很多弱势群体家庭的数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资产配置的最优组合,这样成本相对较低,也可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姚余栋也强调,智能同步不光要应用于中高收入者,也要应用于中低收入家庭。(周艾琳)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