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清算规模加速上升 金融与实体经济背离拉大
近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和社科院金融所主办的支付清算理论和政策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并发布《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
《报告》称,2015年我国支付清算交易规模继续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第三方支付进一步崛起,并将场景化建设作为主要“抓手”;但另一方面,去年支付清算交易规模的加速扩大却呈现与实体经济运营疏离的倾向,或反映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在下降。
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共处理支付业务469.48亿笔,金额4383.16万亿笔,同比增长53.74%和29.34%。与同期GDP相比,2015年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金额是全国GDP总量的64.77倍。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就称,今后不论是在交通还是购物方面,个人支付的主流模式都将是进入非卡时代。
由于支付清算是经济交易中最基础的环节,它的表现通常也能反映经济运行状况。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称,支付既然体现了货币最基本的功能,那么它所反映的信息就应当能够揭示金融运行、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状态。
然而,《报告》指出,2015年支付清算系统指标动态反映出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运行的疏离倾向。首先,支付清算业务规模与GDP总量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创造1元GDP所需的支付系统业务规模从53.25元上升为64.77元,其增长率达到了21.65%,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其次,支付清算系统业务指标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相关性在2015年也出现了显著的弱化现象。基于支付清算指标所进行的宏观经济变量拟合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这说明有相当多的支付活动并没有对实体经济做出有效的贡献。
据李扬解释,支付清算规模与GDP总量之间差距拉大,说明金融的效率在下降,即为了创造1元GDP需要更多的交易,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金融不能很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进一步疏远,大量的支付清算是在金融体系中“自娱自乐”。(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