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数百众筹项目在一年存活率不足一成
近一两年, 众筹成为热词, 半月吸引上百位投资者不是难事。 而在繁华路段开一家金街店铺, 又是不少创业者的梦想。 众筹 “热” 了一年, 众筹项目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给创业者带来春天了吗? 街边众多的实体店铺, 又有几家的经营状况和它的装修一样 “红火” ? 近日, 齐鲁晚报派出两组记者, 为您揭开这些 “红火” 背后的真实。
众筹对创业者来说,可降低投资风险、聚拢客户资源;对投资者来说,可以获得投资收益,成为实体经济的试水者。
2015年是众筹的爆发年。经过一轮市场洗牌后,有人从众筹上获得红利,多数项目却很难在这个风口上站稳。众筹的投资逻辑日渐清晰———对发起者来说,众筹最重要的不是筹钱而是筹资源;对投资者来说,选好领投人远比投项目更重要。
在济南
餐饮众筹项目最火
“原来开元广场有一家餐厅,众筹时挺火,后来经营不下去了;泰府广场有一家咖啡馆,也因为经营困难已经搬家;还有一家做酒众筹的品牌,30个股东办了一个酒吧,也不行了。”济南“三人行茶社”前发起人郭丕龙掰着指头,说了一些倒下的众筹项目。
众筹模式在国外兴起已有五年时间,早期由国外网友发起,之后逐渐演变出了网络平台众筹融资的模式。
2015年是众筹的爆发年。盈灿咨询发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正常运营众筹平台283家,比2014年增长99.30%,接近2013年的10倍。全年共有40家众筹平台倒闭,26家众筹平台转型,连国内最早最大的众筹平台“点名时间”都已经转型为预售网站。
在济南,最火的众筹项目当数餐饮业。这可能跟餐饮业的特点有关。餐饮业需要大量的客源,而众筹天生可以解决客源问题。当下,除了一些正常的项目需求外,“社交需求”也正在为众筹的孵化、落地提供新的土壤。
在济南,“50·未咖啡馆”引来47人参与众筹,每人5000元。“泰府广场半年房租要7万,人气不行,成本太高,所以又搬家了。”一位曾经负责咖啡馆运营的股东告诉齐鲁晚报记者,现在咖啡馆的营业场所是一个朋友友情赞助,店里的收入用以支付咖啡师傅的工资。“我们筹这个店,就是为了大家有一个玩的地方,不以收入为目的,所以股东并没有投资回报。”
不少发起人和投资人对众筹项目有着很高的热情,然而众筹项目的运行情况并不乐观,许多众筹项目活不过一年就夭折了。郭丕龙估算,2015年众筹最热时,济南估计有数百个项目在不同群体发起众筹。“到现在真正能活下来,经营到半年以上的不足一成。一些项目虽然还没有宣布失败,但是经营惨淡,关门也是早晚的事。”
“众筹模式传入中国后,由于文化、制度、法律等因素的制约,并未取得显著的进展,难以突破融资额太小、营销目的强、陌生人风险大等瓶颈或偏差,且已呈现显著的分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韩树杰坦言。
不只为筹钱
更看中“圈子资源”
选对人,是项目发起人对众筹成功的共识。老济南四合院众筹项目发起人李致甬曾有一家餐厅众筹30万,最后赔了,股东也不欢而散。他总结了失败的原因,除了选址、开业时间等直接原因外,众筹伙伴过于急功近利,使店铺难以创造有效价值,这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相比之下,李致甬的第一个餐饮众筹项目则幸运得多。
他在一家众筹平台上发起,这个平台聚集了很多济南本地的中小企业老总,为饭店带来稳定的客源和丰富的资源,这也说明“股东对店铺产生的价值会成为甄选的门槛,光有钱是不行的。”比如,在济南三人行茶社,除原始股东外,还有一个拥有30多个会员的某医疗协会占股。“该协会成员通过茶社买茶,他们购买力很强,一个会员一年买4万元茶的话,一年内部消化就是120万。”
在李致甬看来,在网络平台上发起的靠大量陌生人的众筹,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一个众筹项目能不能投资,最重要的是看人,其次才是看项目前景。一个好项目,没有好的人,也可能干瞎了。项目的发起人是不是靠谱、专业,这很关键。对投资者而言,不是说有钱就能进来,发起人也需要对投资人设置准入门槛。我作为发起人,会慎重考虑每一个人能不能成为我的股东。”
所以对创业者来说,众筹的首要目的“一定不是筹钱,而是筹资源。”“比如有的股东有技术,有的有资源,有的有资金,有的懂管理,这样组合起来就会把生意推进得顺利。如果股东都是只有钱,为投资获利而来,没有其他长项,那么这个项目从众筹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李致甬说。
除了像李致甬这样的项目发起人会看中圈子资源,很多投资人也看好众筹平台带来的人脉资源。
参加T-House餐厅众筹的一位股东说,从参加众筹的一开始他就明白,众筹的目的不是赚钱———事实上也很难赚到钱,而是要在这个平台上认识朋友,寻找合作机会,这是一个圈子经济。一年下来,虽未达成合作,但是结交了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开阔了眼界,愉悦身心,他认为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