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民企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9-02-01 09:36:01|来源:金融时报|编辑:韩东林

  民营企业是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始终制约其健康发展。根据某辖区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调查,商业银行虽然从经营战略、信贷产品创新、利率水平等方面频频“出招”,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愿贷、不敢贷问题。民营企业因有效担保物不足、财务制度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因素,在融资链条中处于劣势,亟待多方合力,为民营企业融资纾困、为其健康发展开出良方。

  总的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点因素制约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融资供求方信息不对称。因民营企业信用记录不完整、缺乏全面系统的经营数据,商业银行无法有效甄别优质客户。虽然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加大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力度,但民营企业对信贷产品及优惠政策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

  信贷产品要素与需求契合度不高。民营企业普遍轻资产、有效抵押物少,商业银行却重抵押、轻保证,贷款担保方式单一,慎贷、惜贷现象仍然存在;因民营企业具有借款期限短、借款金额小、违约概率高等特点,中小型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利率仍然维持较高水平,融资成本偏高;商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为1年,而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运营资金周转速度放缓、生产经营周期延长的问题,信贷产品周期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周期不相匹配。

  信贷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应用场景不丰富、获客能力弱,用户体验亟待改善;大多数客户数据局限于业务系统的结构化数据,社交媒体、网络日志等非结构化数据的掌握、建模分析等方面应用存在短板;现有互联网融资类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显著,缺乏鲜明特色。

  内部考核机制滞后。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贷款权限集中上收,基层行对民营企业发放的贷款需要逐笔上报审批,贷款审核程序复杂,制约了基层行的放贷积极性;对民营企业信贷支持的正向激励不足,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不良贷款挂钩,实行较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信贷人员对民营企业不敢轻易放贷。

  信贷风险识别及控制难。商业银行仍然停留于传统粗放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未能运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民营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信贷“三查”执行不力,每个客户经理的精力只能服务几十个信贷客户,在信贷制度执行方面普遍存在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难以及时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破解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挥政策杠杆效应,优化民企发展环境。统筹监管部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力量,合力发挥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政策优势以及金融机构融资优势。一是强化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扶持。成立支持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发展基金,承担再担保风险职责,为企业担保增信,提升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意愿。设立民营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和纾困基金,支持民营企业发明自主专利,为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金融监管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人民银行积极运用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专项用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银监部门探索建立差异化监管政策,对于在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物流金融等方面创新成果突出、支持民营企业成效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正向激励,提高风险容忍度。

  搭建信息平台,提高银企对接效率。推动建立信贷供求数据库,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商业银行建立支持民营企业的信贷产品数据库,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整合各部门信息建立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名录库,并动态更新数据库,确保数据库信息真实准确,以此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加快信贷产品创新步伐,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商业银行根据制造类、科创类、贸易类等不同类型民营企业经营特点量身定做信贷产品。一是优化信贷产品要素设计。灵活确定贷款期限,探索将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以契合企业生产经营周期。创新业务流程,推广运用循环贷款、年审制贷款等便利企业的业务品种。创新还款方式,合理采取分期偿还贷款本金等灵活的还款方式,减轻企业还款压力。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创新开展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推动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存货与原材料动产质押等贷款品种,帮助企业提质增信,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三是探索推进“供应链”金融,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条中,积极支持产业链的资金需求,提高产销效率。

  推动金融科技的深入融合,降成本提效率。一是商业银行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加强与掌握大量用户数据的各类电商平台等外部机构的合作,拓展大数据的外部来源。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和用户的海量交易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客户消费习惯、投融资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和精准营销,自动化完成线上客户筛选,提高获客能力。二是大力推广直销银行、网络微贷,通过线上完成额度测算及利率定价、贷中审核及贷后管理等信贷流程,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减少中间环节,落实阳光信贷,降低服务门槛和融资成本,促进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三是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供应链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推出中小企业征信数据信用贷,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一是商业银行在内部绩效考核中增设或者增加民营企业相关指标的考核权重,将民营企业贷款业务与内部绩效考核及薪酬收入挂钩。二是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配备民营企业专项授信规模,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授信比重。三是提高对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进一步梳理授信服务全流程、各岗位职责要求,理清各环节责任,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对民营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具体认定标准。

  优化信贷风险控制手段,提升信贷管理效率。一是与外部数据实现信息共享。工商、税务等部门向商业银行开放数据接口,提供民营企业信息查询。司法部门对民营企业注册、民事判决、诉讼执行等公示类信息直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息类批量查询。二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手段强化贷前调查。依据大数据量身构建风险评级模型,对客户在线交易数据、交易行为及多层次的担保链条进行科学分析,实现客户信息透明化,有效对民营企业信用状况进行精准识别、计量和评估分析。三是依托金融科技创新贷后管理模式,强化风险监测与预警。改变传统的客户经理逐户管理方式,借助科技手段更高效管理更多数量的客户,对借款企业资金流向、关联方交易等信息深度挖掘,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对信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与风险预警,实现控制风险与信贷业务发展双赢。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