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数据为基础布局消费金融 BAT各显神通

2016-01-25 14:12:47|来源:中国网|编辑:许炀

  2015年四季度GDP实际同比增长6.8%、小幅低于三季度,全年GDP实际增长6.9%。在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当下,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瑞银证券特约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出口和房地产投资继续拖累整体经济,服务业增长也有所减速。四季度名义GDP同比增速下滑至6%,其中工业部门接近零增长。但根据住户调查数据,四季度消费支出同比增速加快,与之对应,实际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也加快至10.3%。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信用消费市场逐年高速增长,市场潜力十分巨大,但与政府期望尚有差距。2015年11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以改革创新破除制约消费扩大的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消费信贷,并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推广至全国。“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明确提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为促进消费增长,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消费金融支持政策,消费金融试点的不断开放、“互联网+”行动策略的提出,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日益增多,极大促进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在2009年宣布启动消费金融试点,2010年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成立,2013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城市新增10个城市。2015年6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此前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审批权下放到省级部门,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成熟一家、批准一家。目前已有近20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但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尚未正式开展业务。作为“宇宙大行”,工商虽未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但于2015年6月份成立国内银行业首家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

  消费金融倍受青睐,作为对市场最为敏感的互联网机构自然不会缺席。自2013年始,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平台纷纷涉足信用消费金融领域,且已表现出强劲市场竞争力。百度推出个人消费金融权益平台“百度有钱”,切入与用户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垂直行业,首发行业是教育信贷;阿里“花呗”上线,围绕电商生态,从淘宝、天猫,逐渐拓展至去啊等;腾讯推“微粒贷”,依托社交用户数据优势,切入无担保信用贷款;推出了业界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白条”,随后便推动了行业性的、现象级的消费金融潮流。

  据笔者了解,基于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上述多家互联网公司正在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等金融牌照。一场以大数据为基础、围猎消费金融市场的战争,已经打响。随着战役的推进,预计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将继续出台鼓励信用消费、规范消费信贷的指导性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宽服务覆盖面,创新性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并加强“互联网+信用消费”的监管力度。

  布局:场景数据革命

  消费时代已至,但国内消费金融业务机制略有滞后。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信用消费业务主要以房产及汽车贷款为主,而日常消费业务占比较低。信用卡业务成为银行信用消费产品中的典型代表,部分银行还通过互联网渠道,结合自身业务推出了创新型的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但这些产品依然无法完全满足新兴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4-2017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2017年消费信贷规模将超过27万亿元。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6.71万亿元,而现有信用卡使用者仅2亿左右,2亿的基数就可撬动6.71万亿元的体量,可见个人贷款和分期付款等信用消费需求用户数量的庞大。而这2亿人(很可能是“白板”用户)之外的信用消费需求,正是时下各路人马抢夺的战场。

  从1997年到2014年,我国消费信贷额从170多亿元增长到15万亿元。其中80%为住房贷款,汽车、助学、旅游贷款则是另外三个占比比较大的细分市场,也是目前互联网金融切入比较多的领域。

  互联网消费金融,并非能一蹴而就。大数据和交易量是互联网的优势,若想获得竞争优势,首先就要建立自身、多元化的数据池。

  场景,这是BAT以及京东金融开展消费金融的优势,与传统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相比,互联网公司正在建立起场景的绝对优势。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