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一家打着“慈善组织”旗号、名为“善心汇”的机构,通过微信群拉会员收取投资费用等方式,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发展下线来运作,已具备禁止传销条例规定的传销特征,涉嫌非法集资和传销。面对频繁“换壳”的非法集资,网民希望监管部门加强沟通和联动,创新监管手段,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依法有力打击非法集资活动。
警惕诈骗新“外衣”
“尽管近些年来相关部门对形形色色的非法传销和集资诈骗活动保持严打态势,极少数不法分子仍然铤而走险,改头换面、巧妙伪装,变戏法忽悠坑蒙公众。”网民“范子军”称,尤其是这种披着“慈善组织”外衣的传销,更具蒙蔽性、蛊惑性,危害也更大、后果更严重,不仅很容易使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更给社会慈善事业抹黑,严重破坏慈善、诚信和道德生态。有关方面要尽快查清“善心汇”真相,依法依规及时做出处置,以正视听。
不少网民称,目前非法集资披上各种新“外衣”,欺骗性更强,加大了投资者的辨别难度。网民“张胜”指出,现在一些网络非法集资平台伪装性、欺骗性比较强,一般这些公司都有工商部门合法的登记,伪装成有正规的投资渠道,很多公司组织比较严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创新监管手段
网民指出,面对金融诈骗易发多发以及变相非法集资层出不穷,各监管力量不能再继续“多龙治水”,而应建立起各类行政部门、司法机关、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的多层次、多渠道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并积极通过互联网技术搜集涉嫌非法集资的信息,及时将非法集资行为扼杀于萌芽状态。
网民“安丰”建议,根据非法集资形式多样化、手段隐蔽化、操作职业化、网络化的新趋势,监管部门应转变处置方式,从事后处置转变到事前引导,从利益补偿转变到风险意识培育。
还有网民建议,创新监管手段,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打造非法集资监测预警平台,全天候无缝隙监控非法集资活动。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社区警务、行政部门移送等渠道积极开展摸排行动,扩大摸排广度、深度,及时发现问题。(记者 李奕蕾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