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崛起,擅长从场景寻找机会的互联网保险也找到了一条“掘金”之路。
消费金融规模将翻番
2016 年,天猫“双十一”当日交易额再创纪录,达到1207亿元,同比增长32%,赚足了眼球。但市场或许忽视了另一项更具有意义的数据:第二次参加天猫“双十一”的蚂蚁金服的消费信贷产品——花呗,撬动的消费金额达268亿元,同比增长267%;与此同时,使用花呗的交易笔数也同步增长,从2015年6000 余万笔增长到2016年的2.1亿笔,占总交易笔数的比例从8.5%上升到20%。
从花呗一天的“战绩”足见消费金融发展之迅猛。零壹财经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消费金融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蚂蚁金服消费金融成交量超过5000亿元、京东金融在1000亿元左右、乐信集团在300亿元左右。这份报告预测,2017年广义互联网消费规模保守估计在2万亿元左右,规模将实现翻番。
消费金融行业的巨大潜力几乎毋庸置疑。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分析,在数据与场景驱动之下,消费金融数倍空间待释放。2015年美国“消费信贷总额/消费支出总额”达到29%,而我国仅为14%。假设未来8年我国的消费支出总额保持9%的增长,并且“消费信贷总额/消费支出总额”在2023年达到美国当前的水平,即30%。那么,我国消费信贷总额将从2015年的不到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6万亿元,复合增长率20%。而随着大数据和底层风控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互联网巨头的培育下,互联网消费金融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高速增长中,擅长从场景掘金的互联网保险满载而归,并规模化地出现了“消费保险”。2016 年天猫“双十一”产生了6亿份消费保险保单,平均每分钟41万单,为400万小微商家、数亿多消费者提供了近224亿元的保障金额,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泰康保险等9家保险公司,提供了5大类超过30种消费保险服务。而在2014年的阿里平台上,只有退货运费险1个险种、1家险企参与,2015年增至4个险种、5家险企参与。
从信用保证保险切入消费金融
互联网保险的这条掘金之路,显然离不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崛起。但反过来,互联网保险业也是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够高速发展的催化剂之一。
“当前,消费金融的核心问题是坏账率高,风控水平是决定消费金融成长壮大的关键。”国泰君安分析师符健分析道:“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控制的核心手段是资产抵押,而消费金融大部分是信用贷款,且客户定位是缺乏银行借贷历史记录的年轻人和蓝领阶层,借助于金融体系外的数据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部分人士因为消费金融坏账率高而不看好其发展前景,但恰恰相反的是,正是因为坏账率高,才彰显出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实际上,很多互联网消费金融团队多为互联网思维的玩家,而非金融出身。互联网的“流量为先”和金融的“风控是核心”,在某种程度上背道而驰。很多消费金融公司,可能仅有一个“黑名单”风控制度,名单之外的人都可以进入;另外,消费金融的用户多是没有央行征信数据的用户。因此,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风控颇为艰难。
这恰恰给了保险产品、特别是信用保证保险产品机会。阳光信保总裁张见表示:“信用保险最核心的就是数据,通过这些丰富的数据积累,不仅可以完善我们的数据模型和风控模型,还可提高我们的风控能力,让我们的风控更加高效和准确,更好地服务客户。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积累的数据,为客户在产品设计、市场开发提出有效建议,与客户最终实现共赢。”
从信用保证保险切入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并非只是专业信用保险公司的做法,专业互联网公司也如是选择。众安保险也已从场景出发不断深入发展到消费金融这一新“蓝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服务了300多个场景中的千万用户,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控系统筹建起一张关于消费金融的神经网络。相关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未来的保险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的保险,互联网保险要向金融领域深层发展离不开这些技术的强大,这看似是硬件问题,但最终还是要解决互联网存在的信任、安全和隐私问题,而信用保证保险显然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稳定器。(记者 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