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金融科技”已成为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话题,尤其是现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无限可能。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都要在这个层面上重新审视自己的IT,探索重塑自身金融服务的路径。
随着金融业正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变传统的金融业态,实现从内涵到外延全面进化。金融科技正在帮助金融业重塑竞争力,已经成为银行的新基因,“无科技,不金融”已是业界的共识。
金融科技是银行的新基因,强调的是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融合。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这使得“金融+科技”正式成为国家政策导向,二者的融合必将走向深化。
广发银行副行长王兵
从银行内部来讲,这种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银行科技主动前移,引领业务创新。传统银行科技做为银行的后台部门,主要职能是给业务提供稳定的支持和可靠的保障,一般的服务方式是等客上门。随着银行特色化、差异化、精细化的经营管理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在银行业务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产品更多表现为跨界合作的产品、复杂逻辑的产品、线上化的产品等,其特点是流程长、交互多、业务模式复杂、风险控制难度大等,若要更好、更快、更直接地提供服务,必然要求科技部门向业务需求管理职能前移,即在业务需求制定的初期就深度介入,通过科技视角提出产品、流程等设计的方案或意见等。
再深度的前移就是科技人员全程参与业务规划、业务产品的制定和客户营销等,体会发现科技支持的角度和机会,从而更主动、更超前地做好科技产品的预研和支持。
特别是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科技的前移更是体现在对各类金融需求和业务场景的先期判断、筛选和分析上,实现客户服务的自动引导、有效营销对象的辅助筛选和风险事件的前期预警,提升业务服务的精准度和服务效率。
三年前,谈起大量减少现金使用可能有些不切实际,但现在各类支付产品的出现,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便利。大数据技术下催生的各种信用评分、企业评级,再加上不同行业和业态通过开放技术进行服务场景的有机整合,使得我们很多需求不再需要通过切割和拆分进行分别处理,而是可以通过“一站式”的场景服务来解决。
二是业务主动前移,与科技深度融合。过去的业务与科技合作模式,更多表现为业务提出需求,科技进行开发实施,完成后直接向业务交付科技成果。这种方式在业务快速发展、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显然已经过时。互联网企业推出的微信、支付宝等产品给银行业很大启发,这些产品无一不是业务与科技强互动、联合研发出来的,可能第一代产品比较简陋,但在市场反应及时捕捉、业务需求不断完善、研发迭代不停更新的模式下,后续得到良好高效的完善优化,从而占领市场。
银行也要学习这种模式,强化业务与科技融合互动的工作机制,通过业务与技术横向交流、定期沟通、对口服务、交叉培训等举措来提升业务与科技的沟通协作,持续优化和改进融合服务效果,从响应效率、计划满足情况、交付质量、服务态度等维度来建立与业务部门的相互评价体系,推动业务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落实科技业务不分家的观念,提高银行科技应用能力。
总之,在金融科技的大背景之下,科技要主动前移,了解业务规划,参与业务需求。业务也要前移,全程参与开发过程,相互融合,深层互动,使金融科技产生更大威力。
客户体验广发银行超轻型VTM“小智”
为打造银行的金融科技基因,增强科技对业务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改变科技的工作模式,我认为,需抓住“三大基石”,用好“三大抓手”。
一、“三大基石”是指银行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大新兴基础技术。三大基石是开展各类金融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是未来银行IT的三大基本能力。
首先,建设银行云计算能力,铺设金融科技的高速公路。如今,云计算技术已经成熟,建立以“IaaS+IPaaS”为基础设施总体架构,以存储、X86等云化的基础架构作为基础,建设开放平台云,实现云平台与各类技术管理平台的对接联动,完成智能运维一体化。虽然这些基础工作本身对银行业务没有直接促进作用,但对银行科技体系架构有重大影响。对银行科技的开发生产,以及与业务的协作产生重大的变革和提升,从而大大提升对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和效率。
其次,推进大数据应用,为金融科技提供动力源。银行的大数据服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广泛的数据整合服务能力。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不断整合行内不同条线、不同系统的数据,整合行内的外围数据,搜集、整合各系统的非结构化数据,另外加大引入互联网公司、电信运营商、政府部门等外部数据的力度,从海量数据中沉淀并提升数据资产,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服务能力。
二是面向未来的数据分析服务能力。数据的分析服务,必须以平台化、产品化、自助化为目标,一方面应实现轻量级的数据探索、数据分析能力,降低业务人员接触数据使用数据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形式灵活、敏捷快速的数据分析挖掘能力,支撑业务快速探索、快速试错、迭代创新。目前,广发银行在大数据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平台建设,整合行内数据,作为基础平台为全行数据分析提供服务。此外,通过数据整合分析,实现行内客户画像的360度刻画,通过资金关系分析客户关系等,为精准营销、风险防控提供支持。
三是跨界合作,实现大数据获客和风控。整合运营商、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实现引流获客、数据营销、数据风控,在客户身份验证、黑名单互验等方面进行合作。所以,大数据是金融科技创新的源动力,也是科技拓展能力、展示功力、体现实力的最佳手段,帮助科技条线逐步从后台走向前台。
再次,建设银行智慧大脑,打造金融科技高效引擎。人工智能技术相比于云计算、大数据来说,因为涉及的面更广、交叉学科更多,所以目前人工智能各领域技术的成熟度情况并不相同。目前主要是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投顾等方面,各家银行都在进行尝试和实施。
能否建立统一的金融“大脑”,业界尚在研究摸索当中,并没有成功先例。我们畅想的未来“银行智慧大脑”,是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通过智能分析工具,丰富各类感知和认知技术工具、机器学习算法和专家模型的开发储备,构建统一、完整的银行智慧服务体系,从而实现精准营销、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智能决策等领域的革新。
二、“三大抓手”是指移动互联、能力开放和敏捷弹性。三大抓手代表了IT服务和管理的手段,与基础能力建设相辅相成。
首先,移动互联不仅是渠道和触手,也是金融科技创新的平台。与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相结合,能打造新的银行产品形态;与云技术、大数据相结合,能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差异化服务响应。为实现移动互联基础服务,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关键点:一是夯实移动互联的基础,要加强基础平台的建设,推进移动互联相关标准体系的建设,以及移动互联相关创新需求的统筹规划,达到百花齐放而又井然有序的效果。二是利用移动互联推进产品创新。“移动互联网+”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互联网设备,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三是利用移动互联提升银行服务水平。通过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能丰富与客户沟通的途径和手段,提升互动效率和效果,降低客服门槛,扩大服务范围,有效提升客户体验,解决客服成本高、客服人员流动大带来的服务质量不稳定、缺乏对高端客户的主动服务等痛点,实现对客户个性化、精准化、高情感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其次,能力开放是银行运用金融科技的拓展工具。虽然相较于互联网企业,银行在能力开放方面起步较晚,但也应该积极推进开放战略。其原因一是由于市场和客户的变化,需求的细分和碎片化的场景需求越来越成为客户选择服务的标准;二是由于银行自身经营效率的考量,银行内部总分行之间、银行与集团公司之间、银行与第三方公司之间的数据、系统服务的交互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导致传统的接口沟通的成本必然升高。
能力的开放一方面能改善银行内外部系统间互联方式,保护投资,保障数据和服务的调用安全可控。同时通过跨行业的外部合作,在保障数据安全基础上打通各个行业的大数据孤岛,实现跨行业的数据和服务共享,进而极大促进第三方或我们自己通过简单组合不同的开放服务,快速推出创新,变革产品的研发模式,缩短新产品的价值实现时间,更快将新产品投放市场。
第三,敏捷弹性,或者说双模IT已经成为IT治理的新常态。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基于互联网架构的应用。应用开发迭代周期从数月缩短为数以天计,同时秒杀、红包等突发性高并发应用需要更加弹性的技术架构,而这类新的互联网架构如何管理,成为了IT部门的新常态。
从基础架构上,广发银行通过引入分布式开放平台架构,打造服务化系统能力等手段对原有架构和应用解耦。此外,从运维管理上支持计算能力的弹性伸缩,对于敏捷管理模式下互联网新应用的发展,我们建立了以容器技术为核心的“APaaS”基础设施架构,用以支持敏捷开发、灰度发布、弹性扩缩等新业态。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IT研发模式的变革。广发银行正在探索具有广发特色的敏捷方法,包括业务与科技共同抽调人力,成立融合的独立团队,单独进行人员和项目管理;整合开发测试资源,进行测试前移;优化站立会、迭代启动会等提升敏捷团队的信心和意识;以及通过引入推广自动化集成、测试和代码检测工具等提升工程质量。总的来说,信息科技部门应该建立起面向一线需求和客户体验的团队,通过专业有效的内部传导机制,更高效的获取资源和快速做出响应,实现敏捷和迭代开发,形成能够与互联网企业竞争的创新服务能力和创新管理机制。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移动互联为基础,用能力开放为拓展,用敏捷开发为支撑,实现银行运用金融科技的全面变革和突破。
金融科技,对银行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银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加以应对,也需要更大的激情去创新,从而走出一条兼顾自身特点的金融科技之路,形成特色基因,最终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大众的金融需求。(作者: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