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普惠金融,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金融工作的发力点之一,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也指明了普惠金融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传统金融机构做普惠金融一直迈不过“成本”这道坎。对于缺乏信用记录的小微企业及“三农”群体,用传统方式做授信,成本远远大于收益,使得普惠金融的推进缺乏动力。
在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中,金融科技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政府引导社会资金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金融科技企业近年来也积极参与到普惠金融发展中,让更多群体接触并享受到金融服务。
机构牵手 协力发展普惠金融
金融科技企业与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以及种植、养殖企业之间在资产、技术、流量、场景等方面的合作已有加速之势。
继6月与工行签署合作协议后,京东金融与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广东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陆续签署了合作协议。
从京东金融与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合作内容来看,双方将在数字金融平台搭建、京东云、资产管理、农村金融及电商物流等领域展开合作。京东金融CEO陈生强表示:“与广东农信的合作是京东金融首次与省级农信社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通过优势互补,共同为更多的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为服务实体经济、降低金融风险贡献力量。”
据介绍,双方推出了定位于服务“三农”的联名借记卡,将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场景,将所能提供的各类金融、消费以及生活服务权益提供给目标客户,助力农村普惠金融的落地。
这是传统金融与金融科技企业的一次良性互动,也是机构之间协力发展普惠金融的一个缩影。
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首次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普惠金融的发展方向、目标与手段,普惠金融得到高度重视并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运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推进金融精准扶贫是实现普惠金融的一项重要目标。
技术手段解决风控“痛点”
普惠金融的实质仍是金融,其发展取决于风控。
一直以来,农村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迟迟不能打通,难点有很多,地域广、人口多、信用记录不足、缺乏有效抵押、质押物、征信缺失等,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
然而,随着金融科技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插上了翅膀。金融科技企业以技术与数据为驱动力,在构建多层次的普惠金融体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深入基层,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与此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了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新兴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开始迅速渗透。从京东金融来看,目前其已在大数据、分布式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方面实现布局,在系统架构、用户洞察、风险定价、反欺诈、反洗钱、精准营销等方面具备优势。
依托技术手段,农村普惠金融领域长期存在的征信与风控已不再是一个无法攻破的难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更好地识别系统性风险、信用风险与欺诈风险。
经过迭代发展,金融科技企业不再仅局限于自身的“农金”生态圈中,已开始向外输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普惠金融相结合,能够有效弥补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与小微企业中的短板,更好地服务那些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覆盖的市场,发挥更大效用,这也是金融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达成合作的一个重要契合点。
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大势所趋
不仅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已成为全球议题,而展现出高覆盖、低成本优势的数字普惠金融则被视为未来引领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
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高效、低成本、低门槛、可获得、可持续的天然优势,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大势所趋,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针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此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2017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表示,要推动包括政策、制度、技术等在内的一揽子系统性普惠金融解决方案,包括了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坚持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公平准入,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风险治理体系与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者保护体系。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首先,应明确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基本定位,发挥小微金融机构“毛细血管”作用,为“三农”与小微企业“输血”;其次,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做到服务下沉,在细分市场中精耕细作,实现与传统金融机构的错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覆盖度。(记者 李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