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均着重强调了加强金融监管协调,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与水平。
作为新金融的代表,互联网金融裹挟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而来,正推动我国金融生态发生变革。但万变不离其宗,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的本质是坚守风险控制,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无论从监管角度,还是从业者角度,加强风险防范,维护金融安全,都已成为共识。
防范金融风险成主基调
记者在对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新闻通稿的关键词进行梳理时发现,“风险”出现31次,“监管”出现28次。由此,也从侧面反映出,今年以来,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成为金融工作的主基调。
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合规发展,是推动金融生态健康有序的必经之路。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既需要市场的创新,更需要监管的呵护和保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成为近年新的风险点,今年的宏观政策基调是稳中求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中央一直在强调的问题。
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建设的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以下简称“技术平台”)的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超过1.9万家,网络借贷、网络众筹、互联网支付累计交易额达到70万亿元,累计违规平台超过3200家。
以上数据表明,从行业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强化有序、健康、阳光发展仍是行业整体诉求。走过了2016年的监管元年,2017年已行至过半,目前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了整治后期。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流动性风险、欺诈风险、经营管理的道德风险、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等问题都需平台加以防范。因此,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应以安全合规为己任,坚守风险底线,建立信息安全防护网,严格资产筛选,构建风控体系。
金融科技发展需安全来评估
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表示,过去的互联网金融可能还只是指某一个借贷的业态,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元化,防范风险和保障安全有多个层面。在他看来,风险的理解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资产的风险定价,需要科技的大数据风控,对小微的碎片化风险进行定价。二是资金端的风险,做好对用户的风险偏好认知,将合理的资产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和用户。
那么,如何判断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是否安全呢?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识别平台是否健康,主要通过五个方面加以甄别。一是信息的披露;二是平台信息和数据是否分离;三是平台是否存在不切实际的宣传;四是必须有持续的技术投入;五是要有中立的第三方监测平台发布互金平台客观真实的数据。
另外,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需要重视。可以看到,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给金融消费者带来的风险,很大一部分问题来自于欺诈风险,欺诈分子手段多样,通过盗取客户信息账号,伪造身份,提供虚假信息进行欺诈交易,从而给消费者造成巨大损失。
技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在监测业内两万家平台的基础上,在网络方面发现,今年第二季度有系统漏洞74个,高危漏洞占69.3%,敏感信息泄露和命令执行、SQL注入(黑客对数据库进行攻击的常用手段)漏洞最多。
翼龙贷总裁陆奇捷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实际上,作为普通的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细分行业缺乏经验,若要对平台进行研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客观困难。因而,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还需寄托于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以及平台的自律,这是对投资者保护的根本途径。
智能技术完善金融风控
当前,业内已开始了从互联网金融向金融科技演变阶段。本质上,科技在金融上有巨大的优势,尤以体现在风险控制上。
纵观当前金融科技企业的发展,利用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在加速推动金融科技商业应用落地的同时,在推动监管科技方面也发挥出作用。
今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在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又印发了《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指明了金融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也传递出监管层利用新技术加强科技监管的信号。
一方面,在应用层面,行业内已有金融科技企业开始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到风险模型、用户洞察、量化运营等与金融相关的领域,并将技术能力投放到产品层和业务层,比如电商交易、支付、财富管理等互联网金融的子业态上。建立一系列的反欺诈模型体系、大数据画像模式等,从而多维度识别申请欺诈、交易欺诈、信用欺诈等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监管科技与大数据的紧密结合,通过应用智能机器和互联网数据的获取,也有利于提升监管效能,提高风险合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吴雅楠表示,技术创新驱动的科技监管,基于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的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和监管创新之间的互动合作,可以期待,未来将出现一个互联网金融安全的新生态。(记者 陈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