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金融监管见成效 诚信建设成行业发展拐点
2017-01-06 13:38:59  |  来源:证券时报  |  编辑:许炀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全面加强校园诚信教育,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院所开设信用管理相关专业,建立健全18岁以上成年学生诚信档案。要完善个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教育、就业、创业等领域对具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个人给予重点支持,尽力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将恶意逃废债务、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网络欺诈、交通违法、不依法诚信纳税等严重失信个人列为重点监管对象,依法依规采取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措施。鼓励将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严重失信记录,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托“信用中国”网站,依法向社会公开披露各级人民政府掌握的个人严重失信信息,推动形成市场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

  近年来,针对学生群体的消费金融业务热度骤起,而校园贷也成为大学生信用的起点。随着监管对校园贷市场的规范,征信系统不断完善,对大学生信用的管理规划更是大势所趋。 信息孤立和过度授信是校园贷的潜在问题,而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过度、盲目使用,产生还款滞纳、多头借贷等行为,未来也将付出相应的信用代价。

  2016年以来,校园贷进行了集中整顿阶段,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网贷“谈虎色变”,但仅以乱象去妖魔化这个行业,否定行业价值,是舆论走向极端的表现。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全世界第一,全国各类高校达到了2852所,位居世界第二。据此,融360在《2016年上半年大学生消费分期调查报告》中表示,2015年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势头良好。预计未来大学生消费市场还将保持每年4%--5%的同比增长率,按此增速计算,2016年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预计可达4400亿。

  据了解,当前校园借贷平台大致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电商+金融”,是基于消费场景的模式,以京东校园白条、支付宝蚂蚁花呗、分期乐等分期购物平台为代表。第二类则是各地监管部门要着重治理的违规经营的高利贷平台。由于行业发展较快,监管措施不健全,导致第二类不规范企业进入,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在如此巨大的市场面前,相关行业创业公司如同过江之鲫,纷纷进入市场角逐。融360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80家分期消费平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主要分布在一二线经济发达的城市,38%的平台获得风险投资,资本层面的竞争将成为最终胜出的重要因素。

  随着校园贷恶性事件的频发,监管在逐渐规范。2016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和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和整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同年8月24日,银监会又再次强调,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面对监管的不断趋严,市场的第一反应是转型。资料显示,2016年以来,趣分期、佰仟金融、奕宝贷、我来贷、名校贷等一系列平台宣布退出或转型。有舆论认为,监管的趋严以及校园市场坏账过高,推高平台成本,这是不少校园贷平台转而抛弃校园市场的重要原因;也有部分唱衰者认为行业一团乱象,又面临随时收紧的监管高压线,校园贷举步维艰。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真实存在,如果能够用规范的金融工具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依然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行业的风险已见底,未来发展向好,不过整顿依然还要继续,应该乘胜而上,充分利用第二阶段的清理整顿,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具体来看,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需要教育部、银监会等中央层面进一步的细化对校园贷款规范标准的制定和精细化监管的落地实施;二,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大学生金融普及教育,使校园贷的借款人(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意识,培养理性借款理念;三,网贷从业者要依法有序稳妥处置风险,进一步精细风控,借款额度或放款额度有所控制,针对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形成有差异的额度。

  除此之外,郭田勇还认为,校园贷平台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征信体系,充分利用学生的信用档案记录来控制风险,通过信用风险模型,对学生以后就业可能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学生群体也应该对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引起重视,虽然贷款金额都相对较小,但个人信用等级对日后社会就业、出国留学、创业等方方面面都会有很大影响。

  融360调查数据显示,83%的大学生听说过大学生消费分期;当自己钱不够时,表示愿意使用分期付款购买商品的为71%。面对这样的数字,除了对年轻群体进行引导教育之外,监管态度的明确也是行业发展的助推手。现如今行业正在逐步告别野蛮无序的发展,多头借贷现象也得到有效改善,行业整体呈现向好趋势。(证券时报记者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