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兴未艾
2016-11-21 09:43:56  |  来源:经济日报  |  编辑:许炀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兴未艾

  编者按:随着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门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数字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中,如何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平衡风险和创新的关系,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今天起,本报推出“关注数字普惠金融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云缴费和云支付是中国光大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重点产品,截至今年10月末,云缴费交易量已突破1.8亿笔,交易金额超300亿元;云支付方面,今年B2C线上支付客户量突破1500万,网上支付交易金额超4000亿元。

  利用数字技术,商业银行在普惠金融领域不断推进业务转型升级。前不久发布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也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降低金融服务门槛

  所谓普惠金融,就是加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给普惠金融带来突破性发展。百融金服CEO张韶峰说,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等数字技术,促进了信息共享,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金融服务的门槛,促进了小微企业、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等获取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是典型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

  “数字技术实现了实时互动和智能分析,赋予了普惠金融新的增长点和生命力,不仅覆盖大量长尾客户,提供便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还摆脱了地域的限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说。

  此前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还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降低了金融门槛,改变了原有金融机构的竞争格局,加快了金融脱媒的进程。

  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通过支付宝购物、打车、买票、预约看病等等,数字普惠金融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说。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和探索》中,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界定为支付、理财、微型融资、保险和征信。

  数字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将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运用于发展金融服务,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欠缺。

  比如,中国工商银行着力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服务模式,现有融e联、融e购、融e行等平台;招商银行依托零售业务的传统优势,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风控等推出“闪电贷”产品,通过数据整合和应用,为零售客户实现全线上自助贷款;恒丰银行基于金融云技术,构建金融云数据中心智能运维平台,目前,该行已推出包括金融云、大数据、流程银行、智慧网点、信贷工厂等一批具有特色的金融科技创新产品。

  除了传统金融机构利用数字技术转型发展,目前,基于数字技术从事普惠金融业务的还包括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如第三方支付平台、网贷平台、数字化征信组织等。据了解,在网络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已服务数亿用户;芝麻信用和金融机构合作,帮助银行甄别风险,在各种商业场景提供反欺诈服务。

  “在理财方面,蚂蚁聚宝这一平台连接用户和金融产品,通过大数据了解每个用户的投资意愿,帮助他们做资产配置,并把中间的成本尽可能降到最低。”陈龙说。

  市场环境待完善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兴未艾,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数字普惠金融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信息,一个是信用。”张韶峰说,目前,国内征信市场不完善,缺少数据且数据获取渠道有限。在大数据中,非结构化的数据占比可能达85%,大量存在于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领域。由于很多数据的采集场景是互相割裂的,不能共享和挖掘,导致数据价值无法被实现。希望政府和企业能共建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共享。

  对于数字普惠金融今后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焰认为,创造高效率的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环境很重要。《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的提出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非常有益,但有待相关政策的具体落实,以及相关制度、法规和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董希淼也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数字普惠金融评价指标,对积极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给予一定税收优惠;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改善数字普惠金融风险补偿环境;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等。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风险管控非常重要。”拍拍贷CEO张俊说,近一段时期,政府密集出台监管规定和发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互联网金融行业洗牌提速,需在合规前提下强化风险防控,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率。(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常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