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渗透财富管理

中国证券报2017-06-26 10:25:06

  今年以来,“智能投顾”一词被屡屡提及,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等都在加速布局这一领域。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投顾是金融科技融合于财富管理的一大风口。但由于我国智能投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法律缺失、监管缺位等挑战。

  仍存法律障碍

  智能投顾通常指Robo-Advisor,即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投资参考,并对市场的动态对资产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议。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传统的投资顾问,智能投顾体现互联网技术优势,比如降低投资理财的服务费用、提高投资顾问服务的效率、信息相对透明、分散投资风险,以及规避投资人情绪化影响等。尽管智能投顾与传统投资顾问在运作模式上存在区别,但其仍属于《证券法》证券投资咨询的概念,受到《证券投资顾问业务暂行规定》、《证券、期货投资咨询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的约束。

  法律界人士表示,目前这些法规对于智能投顾这种以机器进行服务的形式没有做出具体解释。因此,目前我国各类机构无法有效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投顾服务。未来我国智能投顾的发展,仍有待《证券法》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证监会上市部原副主任、新《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组组长陆泽峰日前在《证券法》修改背景下互联网理财与智能投顾的监管研讨会上表示,不管《证券法》是否需要修改,相关部门对于互联网理财、智能投顾这种新生的技术、商业模式应及时加以规范、总结经验,逐步提高立法,推动好的产品业务,最后能够有效提升市场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认为,当前我国《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中的证券概念比较狭窄,主要是规定了场内证券的范畴,但一些场外投资并没有纳入到证券概念中。杨东认为,在目前缺乏法律法规监管的情况下,必须按照金融保护和技术驱动的监管方式,加强对投资者保护。

  标准化是趋势

  杨东认为,中国智能投顾应该用技术手段,创造一种跟美国智能投顾完全不同的模型和架构、产品设计。“我个人认为是有可能改变传统美国式智能投顾的产品逻辑和架构设计的。”

  杨东建议国内的智能投顾公司从三方面寻求突破。首先,要设计更多标准化的产品,对个人和企业进行画像(即评价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应该依靠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让信用评价为金融服务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其次,要将非标的个人资产和中小微企业尽可能标准化,尽可能给它们定价。 最后,要运用智能化的风控手段,更好地保护普通投资者。

  铜板街金融科技集团副总裁祝华认为做好智能投顾,最重要在于两点。第一,千人千面,即每个人配置的资产方案都是不同的,这在传统金融机构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全程跟踪,即资产配置方案一定是动态的,而非一成不变。“我们的金融产品配置应该是实时变化的,还要实现全程跟踪,从成本上来说,线下金融机构要实现非常难,只有在线上通过科技的手段,通过大数据的运算来实时完成。”

  真融宝董事长吴雅楠认为,做好智能投顾的核心因素是平台要有足够强的技术基因和足够强的金融基因。技术基因可以保证足够强的线上获客能力或流量导流的能力,金融基因主要体现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资产获取能力以及优化能力。“未来可以看到更多自动化、人工智能、AI+等体现在配置层面、投资层面、风险个性化及定价层面,在财富管理领域会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突破。”(陈莹莹)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