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监管周期来临 第三方支付牌照“爆炒”难持续

中国证券报2017-06-15 09:58:18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强监管、严监管已然成为支付行业新常态。短期来看,各路资本对于第三方支付牌照仍会青睐。长期而言,随着行业优胜劣汰、回归理性,被“爆炒”的牌照价值必将冷却,估值泡沫也会挤出。

  第三方支付市场近期波澜渐起:先有携程、苏宁等相继被质疑涉嫌违规发行预付卡,后有国美金融科技斥资7.2亿元终于斩获了互联网支付牌照。

  专家和业内人士指出,种种迹象表明,强监管、严监管已然成为支付行业新常态。短期来看,各路资本对于第三方支付牌照仍会青睐。长期而言,随着行业优胜劣汰、回归理性,被“爆炒”的牌照价值必将冷却,估值泡沫也会挤出。

  强监管周期来临

  强监管周期的来临并非没有预兆。早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明确表示,当前支付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比较严重,行业竞争过度;二是由于支付机构内控薄弱、风险管理放松等原因,对消费者的保护不够。比如消费者个人隐私特别是关于支付的敏感信息被泄露,另外用户备付金被挪用的情况一度还较为严重,部分机构将客户备付金拿来炒房、炒股票、甚至用于个人赌博,最后导致损失严重。

  范一飞当时指出,对持证的支付机构加强监管,对违规行为敢于“亮剑”,进行处罚。央行官网信息显示,截至2017年6月6日已有12家支付机构被注销,其中从今年5月15日到6月6日就有8家机构被注销牌照。

  截至目前,注销支付牌照的机构可分为3类:一类是因为严重违规被央行注销牌照,有3家机构;第二类是主动申请注销,目前仅有北京润京搜索投资有限公司;第三类主要涉及业务合并。目前,还有国付宝合并海南一卡通、点佰趣合并温州之民的整合工作尚未公告,根据要求,它们需要在2017年6月21日前完成相关支付业务承接工作。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对于第三方支付领域迎来强监管周期并不感到意外,他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全球范围来看,任何国家对于非银支付机构的监管都是非常严格的,他们在安全和创新这个“跷跷板”中更倾向于安全。

  杨涛认为,我国整个支付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以往的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不无关系。接下来的强监管周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业的良币驱逐劣币。监管的强周期会持续一段时间: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仍在继续,第三方支付机构也是需要规范和整治的对象之一;另一方面,近两年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乱象,监管治理需要一个过程。

  杨涛进一步表示,我国支付领域的监管将越来越多涉及到跨界发展、多部门协调等问题,这就亟需设计高层级的法律法规。他认为,支付领域现行的法律法规都只是央行的部门规章,这就导致许多问题央行想管而不能管。

  退潮后谁在裸泳

  专家表示,随着监管的不断升级,行业迅速膨胀的热潮也将退去,没有实际经营能力者,甚至浑水摸鱼的“裸泳者”终将出局。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相对于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风险其实非常低。但是在杨涛看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许多问题都被以往的繁荣所掩盖,比如无证开展业务问题、备付金挪用问题、“二清”问题(指未获得央行支付业务许可,却在持牌收单机构下实际从事支付业务)等。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除多用途预付卡设置了发卡门槛并由央行监管外,大量的单用途预付卡处于“无备案、无存管、无监管”的“三无状态”。5月底,张发海在微博实名举报携程预付卡涉嫌违反非金融机构支付有关规定,并称携程作为第三方平台,携程礼品卡的资金结算路径还涉及资金沉淀等。

  携程方面回应称“携程礼品卡属于单用途预付卡,不适用所提及的相关法规”。而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携程APP相关页面看到其部分礼品卡套餐中,设置了90天或180天的“锁定期”,并根据购买金额约定赠送额外的礼品卡,购买金额越高、期限越长,则赠送金额越多。

  部分第三方支付业内人士对此种礼品卡套餐持质疑态度。张发海认为,资金只要存在账期,形成了沉淀,就可能发生挪用、侵占风险。因此,央行才要求取得牌照并对持牌企业进行监管,无证开展业务的话,就脱离了央行监管。

  信用卡服务平台——我爱卡首席研究员董峥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很多预付费卡企业将沉淀资金投入理财产品或小额信贷业务,其结果要么利用客户资金获取高额回报,要么由于投资失败而造成客户资金的损失。他表示:“很多支付企业从创建之初,实际上就是将眼光瞄向了预付费卡的‘资金沉淀’,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可以获得比银行贷款更划算的资金,用于其他目的,而失去监管的资金,风险则无法得到很好的控制。”

  针对饱受争议的备付金,央行办公厅此前颁布了《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在从根本上预防来自于非银行支付机构备付金的风险。

  牌照“爆炒”引质疑

  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二清”公司超过2000家。这些所谓“二清”公司的账户、资金等完全脱离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

  强监管已然来临,但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前景仍旧被看好。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70.9亿笔,金额26.4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13%和42.47%。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88091.2亿元人民币,环比增长46.78%。

  在这些数据背后,是各路资本抢夺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急切心情。央行此前表示,对于确有资本实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合规意识和发展前景的机构,支持其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适当加快发展。换言之,在央行不再批设新机构的情况下,收购重组仍旧是机构持牌开展支付业务的唯一合规途径。

  在国美之前,已经有京东、海尔、唯品会、美的、美团点评等电商平台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互联网支付牌照。据第一消费金融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3月30日,支付领域相关的并购案例目前已经发生35起。在35起涉及支付公司的并购案例中,有27起与支付牌照有关。在已知的17起牌照并购中,价格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有5起。

  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高管对于动辄数亿元收购牌照的行为表示不理解,他说:“一家信托或者私募的牌照价码也不过如此,如果自身没有好的产业链或者消费场景,单纯获得一张支付牌照有什么意义?”

  易观智库《报告》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中支付宝占比53.7%,财付通(微信支付、QQ钱包等)为39.51%。过去一年,支付宝、微信支付市场份额基本稳定,双方联手拿下超九成的市场份额,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双寡头局面日趋稳定。

  亦有业内人士坦言,在整个行业发展初期,通过流水造假、资质造假等申请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成本甚低,个别牌照申请到手之后就几乎没有开展业务,完全就是为了待价而沽,使得整个行业很快就出现了泡沫。

  目前拥有央行发放支付牌照的机构超过250家。杨涛认为,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出现了相对饱和的状态,未来整个行业的兼并整合一定会提速。随着行业逐步回归理性,“爆炒”牌照价值不可持续。

  “至于最终会剩下多少家,还是取决于市场的力量。”杨涛认为,对于“幸存”的中小支付机构来说,未来一方面可以与大机构合作获得机会;另一方面必须深耕某些区域,通过特色化经营获得出路。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在牌照管理方面,我觉得牌照还是要继续有进有出。做得好的可以继续做,做得不好的应该撤销,然后再授予新的机构,这样才可以避免牌照倒卖、越炒越高的情况。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