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运行情况报告》显示,去年互联网人身保险累计保费规模达1796.7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健康险“成绩单”尤其亮眼,互联网健康保险规模保费为31.8亿元,同比增长209.9%,在人身保险总保费规模中的占比上升至1.8%。
尽管互联网健康险占比互联网人身险保费仍然较低,但业内人士指出,在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健康险领域尤其是互联网医疗健康险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或许,健康险多年困局的突破口并不在保险本身,而在互联网。
健康险发展瓶颈突破在即
一直以来,健康险行业的数据基础薄弱问题都是制约其发展的绊脚石,不仅缺少和医疗机构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而且保险公司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在金融行业里也相对落后,导致健康险的创新大多仅局限在产品形态上,没有真正挖掘出大数据带来的巨大利润。
在众安保险快速布局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带动下,传统保险公司也不甘落后。中国人寿上海市分公司与徐汇区中心医院联合推出“商保医疗费用直结平台”;泰康人寿携手挂号网推出“医者无忧”保障计划,针对诊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为医患双方提供保障。但是,这些布局者们仍然面临共同的“核心数据接入难”问题。对此,趣保网首席运营官李霄光分析认为,“在国内,医院掌握着核心数据和资源,谁都没有办法接入。目前,众安保险也好,中国人寿也好,都是被动接入。”
为突破数据瓶颈,一些保险公司和具备产品研发能力的保险类科技公司通过线上健康问卷、健康管理App、可穿戴智能设备等方式,为保险行业实时采集用户健康信息,数据获取渠道较之前已逐渐增多。不仅如此,具有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优势的保险科技公司都在积极参与商业健康险发展困境的破局,通过与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等大健康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式合作,从差异化定价、降费控费、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等多个方面尝试解决健康险发展的痛点。
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数据挖掘是未来业界努力的方向,只有掌握充足的医疗健康数据,保险公司才可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互联网技术与健康险的融合将给客户带来更优惠的健康险产品以及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健康险+健康管理”成新趋势
多种形式的健康管理手段及工具,是积累数据和改善用户健康的有效方法,同时还可以帮助降低参保者患大病的几率,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因此将健康管理融入健康险逐渐成为行业发展新趋势。
保险业对健康管理的定义,是指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和医疗费用补偿的过程中,利用医疗资源或者与医疗保健服务方合作,对参保人进行健康指导和诊疗干预管理。而购买医疗健康险和健康管理,有着相近的目标,两者都是为了规避疾病风险,后者更是从源头防微杜渐。
近年来,国内市场上有许多将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探索。比如近日,众安保险推出的“家庭守护”互联网医院门诊险,除了线上直付、药品配送,还提出了线上家庭医生服务的概念。每个投保家庭都会自动匹配一位专属家庭医生,为投保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集饮食调理、中医养生、运动健身等一系列健康管理以及问诊挂号、医药电商等服务为一体的“平安好医生”,提供了保险购买的入口,使用App功能的人群与参保人群形成重叠,有助于参保者规避健康风险。
事实上,我国对于健康管理理念尚未得到足够普及。目前较普遍的健康管理模式中,最主流、强调最多的是体检,但仍有大量人群未能达到建议的体检频率;逐渐进入人们视线的移动医疗健康App,经常也是只有部分功能的使用频率高,要全面地改变人们的健康习惯,仍有一定难度。保险公司可能需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做好对融入健康管理的健康险市场保持长期培育的准备。
慢性病管理欲借互联网之力
健康险介入健康管理的一个主要价值就体现在对慢性病的控制方面。目前,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死亡率不断攀升。以形势最为严峻的糖尿病来看,据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及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人患病率为11.6%,其中,二型糖尿病占比高于90%,超过1亿人。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找到平稳控制血糖的途径及控制并发症的发生,亟须有针对性的医疗保险保障。据了解,目前市场上尚无真正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医疗健康计划。一是参保限制多,如核保条件高,吸烟、特殊职业等无法参保;二是保障与需求不匹配,如日常降糖药、耗材花费不报销;三是服务与效果难以匹配,未做到专业有效的随访。
商业险企对症下药,针对二型糖尿病者,陆续推出了合安“保糖小贝”、大特保“退糖鼓”、昆仑健康糖尿病险、阳光人寿“大克糖”、平安“控糖保”等保险产品。而无论哪种产品,解决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问题是实现风险控制的关键。靠谱保创始人、CEO吴军表示,未来的慢病风险管理可以是健康管理主动干预为主,医疗介入辅助,通过智能硬件提供健康数据支持,商业保险承担经济风险兜底角色。(见习记者 戴梦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