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梯田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新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生活着瑶、壮、侗、苗、汉等多民族群众。以前这里不通水、不通电,交通基本靠走,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如今,依托旅游业为品牌产业,龙胜各族自治县以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群众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走进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风景区,游客一路从南向北,经过一片黄色瑶寨吊脚楼的时候,总能听到这里红瑶妇女欢乐的歌舞声。龙脊风景区开发旅游后,黄洛瑶寨成为了一处展现红瑶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这里的妇女每天都用自己的歌舞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潘玉娇是这群瑶嫂中的一员。她告诉记者,她们的歌舞表演灵感来源于生活,姐妹们聚在一起,稍微排练一下,就可以上演一出原汁原味的瑶乡风情。她说:“以前我们主要靠农业,天气不好每年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没有旅游之前,收入没有这么稳定,现在好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住房、卫生状况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如今我每年的收入也有四、五万,有些妇女还会更高。”
然而,在发展旅游业以前,这里村民的生活十分贫困。龙脊北部的大寨村,更是以“半边铁锅半边屋,半边床板半边窝”而闻名。村支书潘保玉道出了旅游扶贫以前生活的酸楚:“2000年之前特别穷,99年通电,03年通车,当时没开发连油盐都吃不上。以前扶贫对接我们村,都是捐资捐物。我找到老书记让他分条裤子给我穿,我选了一条长长的大大的,把裤脚剪掉用针缝起来,99年在北京打工一直穿着。”
2003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龙胜,决定探索一条旅游扶贫的道路。“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让全县通过旅游业享受到了巨大的经济红利。广西旅游发展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朱锋介绍说:“用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贫困户转移就业等方式来带动贫困户进行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拿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龙胜去年旅游业发展比较快,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2.5万,间接从业人员达到了5万,全年共接待了647.5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到了66.58亿元,35%的群众直接或间接地享受到了旅游带来的红利。”
龙脊梯田
搞扶贫离不开带头人,大寨村的村支书潘保玉就是这么一位心系村民、思想活跃的领路人。坐拥“世界梯田原乡”美名的金坑大寨梯田原来是这里村民的主要耕作场所,如今成为了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如何利用好这个宝贵的资源,是潘支书和村干部们需要思索和探索的。2003年,村里和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金坑大寨梯田景区,每年抽取门票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补贴发给村民,而村民要按照规定种植水稻,维护梯田景观。2012年,金坑大寨梯田景区成为龙脊第一个修上旅游缆车的景区,说起旅游带来的收入变化,潘支书如数家珍:“03年9月13日,政府引导让龙脊旅游公司过来开寨,按分成7%给村民,保底15万。第一年14万7千元,补足。第二年就15万6,以后逐年增加,到了第六年达到110万。2012年修了缆车,2013年,总收入到了220万。2016年,我们整个村收入,门票加分红和种田奖励补贴,493万。这是旅游带来的好处。”
与此同时,为了配合梯田观光旅游,龙胜各族自治县还搞起了“民族百节之乡”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潘保玉说,这也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得来的思路:“我观察到很多客人看到我们瑶嫂穿着特色衣服、挑着箩筐、背着背篓,都能拍个半小时,我就觉得他们特别喜欢我们的(民族)服饰。我们每年六月六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衣服拿出来晒,我就想,可以统一在村里一起过节。06年举办了第一届晒衣节,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十一届了。除此之外还有九月十六的龙脊金秋节,在梯田上举办,瑶嫂们来对歌,在梯田上插火把,吸引游客。”
农家店也应运而生。很多村民利用自己的住所,通过政府的小额贷款和政策优惠,建起了特色民宿客栈。光是大寨村就有116座农家店,遇到黄金周,最少的一户七天赚四万,最多的八万。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农业发展了,家畜养殖业也随着农家乐的经营而红火起来。
在政府的大力引导下,龙胜乡村旅游的开发,让群众端起了“金饭碗”,大寨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在“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思路下,扶贫攻坚更应该做到生态大景区,旅游扶贫一盘棋。如今,除了已经开发的龙脊景区外,龙胜的西北片如平等镇、伟江乡等地,由于地处偏远,旅游发展依旧缓慢,贫困人口仍比较集中。为了实现全县2018年整体脱贫摘帽的目标,龙胜旅游扶贫打造了开发大路网,把全县作为一盘大棋来打好攻坚战。龙胜县委相关负责人蒲庆峰这样介绍说:“我们看到的只是龙脊梯田和周围的人文,特别是瑶族和壮族,实际上龙胜还有侗族和苗族,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彩,传统很深厚,现在县里在修一条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通过这个大环线把所有的行政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景区串联起来,让游客可以深度游。可以说很多地方搞旅游,他们上一道菜,而我们可以上一桌菜,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来自奥地利的沃尔夫冈•卡斯奇是《施泰尔马克新闻评论报》的主编,第一次来到龙胜的他便被这里壮美的梯田和纯朴的百姓生活所吸引,对龙胜旅游扶贫他这样评价:“龙胜通过将这里独特的梯田资源开发成旅游景区,大大改善了这里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经济发展模式。”
今年60多岁的潘大叔在大寨经营着一个民族工艺品摊位和一个民宿旅馆。说起这几年旅游带来的变化,他难掩心中的喜悦,同时也告诉了记者一个心愿:“旅游实在带来很多,现在基本上算是脱贫了,比之前好了几十倍。以前我们冬天都要背起被子去兴安、临川打工,现在轮到他们那边的人过来了。我希望以后再开发得好一点,一条缆车不够用,还要把交通规划得更好。我孙子今年大学毕业了,山里的孩子也想带外面的朋友回家看看,因为交通不便不好进来,如今要实现给他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