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则新闻引发资管行业从业人员普遍关注。一是美国华尔街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宣布将大幅裁员,超过40位基金经理和分析师被解雇,其管理的80亿美元资产将转变成量化管理产品。二是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机器替代人力的人工智能在我国爆发的第一个领域必是金融,智能投资顾问发展前景非常光明”。
行业变革带来的危机感在情理之中,但也无需一边倒地悲观对待。从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数十年的发展历史看,现阶段的智能投顾水平能否在量化投资、资产配置乃至投机领域实现短期内“机器替人”,尚有疑问。
从产品类别看,包含主动管理、被动指数、公募reits、银行理财、信托计划等所有资管产品类别是否都适合交给机器人管理,是否所有的市场行情都适合智能投顾大展拳脚,“机器替人”与传统资管的成本孰高孰低、安全性和可靠性孰优孰劣等等,这些问题在业内仍然存在较大争议。
目前,智能投顾主要分为投机型和资产配置型两种。所谓投机型智能投顾,即适用于择股、择时资管产品的一整套计算机模型,主要是通过量化模型等方式帮助投资者在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配置,从而实现财富长期稳定增值。配置型智能投顾主要包括投资用户分析、大类资产配置、投资组合选择、交易执行等计划。
以量化选股为例,“机器替人”策略是利用数量化的方法选择股票组合,以计算机来全部或部分替代人工操作,比如选低估值、高成长、考察换手率等技术面指标。其优势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避免了基金经理“股票池”数量受限的问题,机器人可在沪深两市超过3000只股票中任意选择标的;二是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可以发现人眼忽视或不屑于赚取的收益,从而通过高频交易、套利交易、高频调仓等方式实现收益积少成多。但实际上,在震荡市中表现出色的量化选股策略在单边市场行情中并不灵验,而在更为复杂的债券市场、reits市场以及非标投资中,量化投资往往难以发挥数据分析的优势,存在极大交易隐患。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当前“机器替人”理财还有很多问题待明确。从智能投顾提供投资组合建议、证券交易和自动调仓功能来看,分别对应证券服务领域中的投资咨询建议服务、执行指令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等,利益相关主体主要包括平台营运者、券商、软件开发方、资管公司投资者和监管者等。目前,涉及这些主体之间复杂的法律关系并未完全理顺。一是账户实际控制人认定困难。依据现有监管规则,被监管主体主要是法人和自然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证券投资账户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发生变化。二是一旦大量投资者雇佣同一个优秀的机器人理财,将很可能带来“一致行动人”现象,进而增加交易风险。三是相关法律还不健全。根据有关规定,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及其投资咨询人员,不得代理投资人从事证券、期货买卖。四是相关监管人才稀缺。智能投顾中的大数据分析、量化金融模型以及智能化算法涉及金融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具有很高的专业壁垒。
综上,资管行业“机器替人”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也将伴随着新的监管环境、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产品应用空间,因此各方应辩证看待这一变革,扎实修炼内功,以不变的主动管理技艺应对变化的技术升级浪潮。(周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