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在借贷、保险、银行业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金融服务越来越向普惠金融的方向倾斜,作为金融业最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的征信行业也正在发生变化,过去围绕银行构建的传统个人征信体系逐渐裂变,一个全新的依托于金融科技、覆盖面更广的信用体系将被搭建完成。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9月初,央行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量已经超过9亿,但拥有信贷记录的仅4.1亿人。没有征信记录的5亿“小白”人群,其金融需求如何得到满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新的市场机遇。
此前易观在其发布的一份中国征信市场年度分析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贷款规模为1121.1万亿元,中国贷款规模的持续增长为征信奠定了市场基础。与此同时,征信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大众对于信用资质的日益重视,为中国征信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通过金融科技、大数据实现征信方式拓展的技术环境正在逐渐成熟。以往难以被传统征信体系覆盖的长尾用户的信息收集、处理、分类等问题正在逐渐得到解决。
另一方面,因为社会信用需求的增加,随着移动互联网深入大众生活,打车、消费支付、理财等日常信息的积累为企业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提供了数据保证。在此基础上,线上线下交易、消费信贷的提供成为企业为用户提供的重要附加服务。
比如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基于线上交易场景为用户提供分期服务,其风控数据主要来自于交易体系内部的积累。而有利网等金融科技创业公司则是通过切入线下消费场景,更贴近互联网低用户群体,获取有效数据,提供金融服务。随着用户习惯的培养和数据的积累,这些机构未来将可能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帮助他们发掘信用价值。
在上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征信问题也成为了代表们热议的关键词之一。全国政协委员贾康在《关于鼓励对接市场化机制促进征信行业发展的提案》中表示,要加快征信行业破局发展,注重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
他指出,监管者在做顶层设计时,应围绕如何引导有数据源、资金、技术、风控能力的市场主体投入我国征信业,以及如何鼓励市场主体通过技术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能力、移动互联、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征信机构的竞争力这一主线,力求充分调动优质市场主体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