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豫园灯会:传统艺术“蝶变”

解放日报2017-02-27 09:27:55

  在老一辈上海市民的记忆深处,一定少不了人头攒动的老城隍庙和有着百年历史的上海大世界。它们一个代表节庆的欢腾,一个满载着童年的回想。

  如今的老城隍庙,承接了23年的豫园新春民俗灯会,在都市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而即将重新开张的上海大世界,摇身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与互动平台,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感觉。

  让传统文化遇见当代价值,这是豫园灯会和大世界的成功经验,也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大都市中活下来、传下去的经典案例。

  2017年2月18日凌晨三点,随着最后一车灯彩拆卸、装车完毕,鸡年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以下简称“豫园灯会”)正式落下帷幕。现场的一名管理人员用手机拍下了最后一个拆灯工人从灯彩上爬下来的瞬间,并发给了豫园商城副总裁吴仲庆——“所有灯彩均安全拆下,请放心”。吴仲庆眼睛盯着照片上的灯彩,脑海里却勾勒着明年灯会的主题和空间布局……

  从1995年起,豫园商城几乎每个春节都会操办盛大的豫园灯会。一晃23年过去,豫园灯会陪伴市民走过了近两个生肖轮回,被广大游客誉为“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2010年,豫园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于同年走出国门,在韩国G20峰会期间的“首尔国际灯节”中参展,惊艳世界。

  而鲜为人知的是,所有豫园灯会的创意和策划均由吴仲庆带领豫园商城的灯会设计团队完成。在他们的手中,灯会由一场市民的节庆狂欢,演变为传统文化的展演,也成长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吴仲庆说,23年22届豫园灯会,在今年达到了传统文化与审美艺术有机结合的新高度。在为期31天的鸡年灯会中,豫园不仅展现了传统灯彩艺术的精湛技艺,也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都市中的当代演绎发挥得淋漓尽致。

  老报纸中寻“灯会”

  据团队里的老员工说,每年的豫园灯会都犹如一场艰辛的十月怀胎。往往是上一年的灯会才落幕,下一届的创意策划便进入酝酿阶段。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精心打磨的灯彩作品在节日过后便不能与广大市民“见面”了。若还想一睹当年的灯会风采,恐怕只能从一张张泛黄的老报纸里寻觅了。

  1995年,豫园商城举办了第一届豫园灯会。在当天的《解放日报》上,留下了一张工人在老城隍庙登梯挂灯的黑白照片。

  1996年,豫园灯会邀请了山西大同的绢人灯彩大师,大规模展示了佛教、红楼梦、西游记、民俗、名剧、神话六个系列灯彩,一共17个展区、43处景点,令来往的游客应接不暇。

  1999年,豫园灯会首次实行封城售票。这非但没有阻挡市民观灯的脚步,相反带来了更旺的商机和人气。这一天的《解放日报》上记载了豫园灯会创新运用江南民间灯艺和现代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法,实现了灯彩展示的动静结合效果。

  2003年,已开展8年的豫园灯会火了,连灯会的冠名权也热了。那一年,豫园首次推出游客发短信猜灯谜的互动方式,还用上了人工降雪的现代手段营造了节日气氛。

  2005年,也就是上一个鸡年,豫园的中心广场上上演了一出“五谷丰登、金鸡报春”的“农家乐”灯展,并首次引入激光投影的高科技手段,打造了一个游客喜闻乐见的立体化财神爷形象。

  2009年,第十四届豫园灯会第一次尝试使用节能灯源,同时在墙面灯组上运用了LED、频闪灯等环保光源,可节电30%。

  2016年,豫园灯会的开放时间延长至31天,堪称历届之最。

  灯彩藏着“中国梦”

  在豫园灯会设计团队的眼中,2016年的灯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那一年,豫园灯会首次尝试用具象的灯彩作品表达抽象的重大议题和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在美猴王中心灯组周边,布置了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为内容的主题灯组,有“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形象诠释了“精忠报国中国梦”的主旨;在九曲桥边,一组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场景式灯组顺序排开:有体现“仁”的“孔子杏坛讲学”、体现“义”的“关公千里走单骑”、体现“礼”的“孔融让梨”、体现“智”的“曹冲称象”、体现“信”的“商鞅立木建信”以及体现“廉”的“包公断案”等妇孺皆知的经典历史故事。

  吴仲庆说,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挖掘出来,让它们与当代主流价值观嫁接,继而创造性地转化为具象的灯彩艺术,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这是2016年豫园灯会设计的初衷。可这样的创新究竟能不能契合现代都市百姓的精神需要,需要靠市场来检验。

  不过,当吴仲庆站在九曲桥上,看到老一辈人指着“孔融让梨”的灯彩教育年幼的孙子要懂得礼让时,他便知道,这条路子走对了。“看来,这些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依旧是国人心目中值得传承和发扬的瑰宝。”

  在今年的灯会上,豫园商城创意策划团队进一步将灯会主题与国家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和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在豫园中心广场呈现了以“一唱雄鸡天下白,励精图治谋发展”为主题的灯组。四周墙面还设置了“闻鸡起舞”、“前程似锦”等传统题材灯组,以及“中国梦”、“强国梦”等当下热点题材的灯组。

  九曲桥广场突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匠精神代代相传”主题,通过“四大发明”、“大禹治水”、“李时珍著药典,神农氏尝百草”、“张衡”、“鲁班、黄道婆、李春”等题材的场景式灯组,将经典历史故事进行实景演绎,展示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此外,高低错落的长城、大雁塔、埃菲尔铁塔、大本钟等亚欧标志性建筑集群的灯组,则预示着中国的工匠精神将通过“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用心讲述文化精髓

  今年灯会的主题灯组受到不少游客的关注和喜爱。因为在昂首阔步的雄鸡灯彩旁,还矗立着一个直径五米的地球灯彩。立体的雄鸡与地球上形似雄鸡的中国版图形成了巧妙的呼应,颇具创意。

  不过,为了这组主题灯,豫园的创意策划团队却历经多次论证、推翻,再论证、再推翻。比如,这组灯彩主题词到底该取义自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里“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词句,还是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里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的诗句?再比如,这个地球,到底应该托起雄鸡灯彩,以彰显气势?还是放置在雄鸡身边,寓意中国“雄鸡”对和平发展的向往?

  最终,晶莹剔透的地球灯彩被安放在雄鸡的左侧,其周围还环绕了一群洁白的和平鸽,以及代表中国科技进步的神舟十一号,寓意中国的崛起和发展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幸福。此外,雄鸡灯彩四周也装点了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熊猫、白鳍豚、滇金丝猴等中华国宝,还盘绕了两条象征着长江与黄河的彩色灯带。

  豫园商城战略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张艳说,做一场灯会是会让人“筋疲力尽”的。因为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里,蕴含着太多优秀的东西值得去挖掘、去表现。而灯会的创意策划团队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用最巧妙的“语言”把其中的精髓“讲述”给游客听。

  在今年的灯会上,豫园和丰楼上悬挂了一组名曰“有凤来仪”的灯彩。之所以设置了这样一组灯彩,创意策划团队给出了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民间传说凤凰是一种仅次于龙的图腾动物,在“血统”上与鸡近缘。在鸡年展示凤凰,再合适不过;另一方面,“有凤来仪”出自《尚书·益稷》,寓意只有在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才能引来祥瑞之鸟。

  “这还不是最费神的”,吴仲庆说。由于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做起文章来相对容易。四年前的蛇年灯会上,为了把五毒之一的蛇演绎成游客喜爱的灯彩,豫园团队前后设计了十几稿,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具有辟邪祈丰、惩恶扬善、平安长寿等多种神力的龟蛇合体形象——玄武,让生肖蛇以“玄武献瑞”的主题灯组形象亮相中心广场。

  用传承留住“年味”

  灯彩,又名“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与民间元宵赏灯的习俗密切相连。在过去的23年里,豫园的灯会创意策划团队和传统灯彩制作手艺人共生共荣,将灯彩的工艺技法推向了新的高度。

  吴仲庆说,传统的灯彩一般适宜在夜间观赏,且相距游客较远,对灯彩的制作精度要求不高。可豫园不同,囿于场地小,只能近观,且游客多在白天入园观赏,所展灯彩就必须更为精巧。不仅花灯主体要工整,不能让游人看到扎灯的铅丝,就连灯面上的人物形象也要生动自然,不能让游人看到呆板粗糙的面部表情。达到“白天是景,晚上是灯”的艺术效果,这是豫园对灯彩工艺最基本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豫园灯会对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的巧妙运用,灯彩的制作工艺和科技含量也不断提升。今年在九曲桥上展示的“大禹治水”灯组,十多个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四肢还可以随着场景变化而舞动。此外,雄鸡灯彩要做到五分钟打鸣一次,地球灯彩上的神舟十一号也得动起来。吴仲庆说,豫园灯会超高难度的制作要求让国内许多灯彩厂望而生畏,同时也让那些敢于面对挑战、勇于自我创新的企业在与灯会设计团队磨合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了行业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