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山“千米长宴”为何越办越火
一月十八日中午,第十五届中山古镇“千米长宴”活动现场。通讯员 苏盛宇 摄
1月18日中午,第十五届中山古镇“千米长宴”开席。重庆日报记者从现场获悉,当天共摆宴席860桌,超过2019年600多桌的记录,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说起来,这“千米长宴”可谓年年大同小异,可中山古镇为何仅凭“这一招”,就能让“千米长宴”对游客产生如此浓厚而持久的吸引力、越办越火?
政府取消补贴,游客反而更多
“这届‘千米长宴’的火爆程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料!”江津区中山镇原文化站站长刘栋林告诉记者,中山“千米长宴”于2005年举办第一届。10多年来,为调动商家和游客积极性、推动古镇旅游发展,镇政府对“千米长宴”活动一直给予补贴政策,一般一桌补贴3个菜。
从今年开始,镇政府决定取消补贴政策,以适当减少人流,减轻安保压力。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来吃长宴的各地游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往年更多了。
在“千米长宴”开席前几日,古镇商家所接到的游客订餐需求,已远远超过商家的接待能力。无奈之下,镇政府只好协调中山新街、中咀的农家乐、饭店等商家参与接待。
在18日“千米长宴”开席当天,仍有不少自发前来的散客提出订餐要求。镇政府只好临时抽调人员,又在古镇外安排了16桌宴席。
因此,这一届的“千米长宴”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山古镇,周边地区也成为“千米长宴”新的举办场所。
吸引力主要来自“年味”二字
刘栋林认为,中山“千米长宴”能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可能来自“年味”二字。
中山“千米长宴”不仅是中山古镇的一项传统,也体现了中国农村千百年来的过年习俗。
过去,中山一带的农民和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在过年期间,都有吃“转转饭”的习俗,今天大哥请吃饭,明天二哥请吃饭,一大家族的人,都轮流着请吃饭,有的能从腊月二十四吃到正月十五。
中山古镇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前面临河、后面靠山,只有一条又窄又长的街。过去吃“转转饭”时,十里八乡的亲戚都来了,家里坐不下,就只好摆在街上吃。因为古镇上往往同一天有很多家人请吃“转转饭”,桌子就在街上一字排开,首尾相连,形成“千米长宴”的场景。
因为街道狭窄,为了传菜方便,由此还形成“打盆”这一独特技艺:传菜的人顶着一个长约2米、宽约20厘米的木托盆,可将9份热气腾腾的菜肴盛放在木托盆,传菜的人将其顶在头上,飞快地穿梭于席间,为大家上菜添饭。
刘栋林说,随着社会的变迁,过年吃“转转饭”的盛况,现在已在农村难得一见了。而中山“千米长宴”仍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传统,使人能在浓浓的“年味”中找到儿时的记忆,体会到浓浓的乡愁。“中山‘千米长宴’必然会越办越火。”
将尝试引进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
“第十五届‘千米长宴’的成功举办,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中山镇党委书记唐晓敏告诉记者,在政府取消补贴的情况下,中山“千米长宴”反而办得更火,让他们坚定了市场化转型的决心。他们将尝试引进公司,对“千米长宴”活动及其品牌进行市场化运作。
他表示,经过连续举办十五届中山古镇“千米长宴”活动,中山古镇“千米长宴”在市内外已具备很高的知名度,已具备一定的品牌价值。引进公司运作后,既可将其办成一项旅游产品,又可开发特色文创产品,还可开发其广告营销功能,从而使中山古镇“千米长宴”品牌价值得到有效开发,推动“千米长宴”活动越办越好。(记者 周雨 实习生 刘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