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媒体聚焦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近距离探索300万年前农耕文化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2019-10-22 10:29:00

  国际在线陕西报道(陈锵):6月27日上午,“壮丽70年·见证新陕西”——踏寻泾渭·“一带一路”主流媒体聚焦高陵大型采访活动在西安市高陵区启动,由来自印度、马来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外媒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高陵场畔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感受关中地区悠久的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

外国媒体聚焦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近距离探索300万年前农耕文化

  外媒记者参观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摄影 张红雨

外国媒体聚焦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近距离探索300万年前农耕文化

  外媒记者观看农耕展品 摄影 张红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采访团一行走进农史区,用镜头记录人类农业文明变迁的发展符号。据悉,农史区记录了六七千年前人类所用的石器、农耕用具、狩猎工具、部落兵器等工具。外媒记者们纷纷被陈列的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吸引。

外国媒体聚焦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近距离探索300万年前农耕文化

  外媒记者记录陈列展品 摄影 张红雨

  “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主要讲述黄河中下游的文化,记录了人类300万年前采集渔猎的生活方式以及12000年前农耕文明出现后,人类培育农作物和驯养动物的历史符号。”高陵场畔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长闫国新介绍道。据了解,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记录的农业文明一直沿革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要想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故事,首先就要去博物馆走走。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分为农耕文化展示区、明清手工作坊街、关中民俗游戏园、关中文化长廊、关中大戏楼等六大板块,占地4000平方米。各版块展馆存放的展品涉猎农耕、水利、加工、日常生活、运输等多方面3000多种30000余件“农耕老物件”,是这片土地上的“活化石”。

外国媒体聚焦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近距离探索300万年前农耕文化

  孟加拉国《太阳日报》记者伊纳姆·哈桑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柳洪华

  “参观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后,我可以想象得到在远古时代,人们在这里生火、耕种,我很高兴能看到这些遗留下来的文化符号,可以了解到居住在中国西北的人类文化历史。”孟加拉国《太阳日报》记者伊纳姆·哈桑在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时说。伊纳姆·哈桑还表示:“孟加拉国也有类似的博物馆,收藏的东西也很丰富,未来有机会,我希望能去中国更多的博物馆。”

外国媒体聚焦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近距离探索300万年前农耕文化

  《今日巴基斯坦报》记者比拉尔·艾哈迈德·萨博利参观农业生产用具 摄影 张红雨

  “泾渭属流于前,山原遥峙于后。”渭北大地演绎着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泾渭二水的润泽,滋养了高陵的农耕文明。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县之一,冠盖三秦的高陵区得水而丰饶,位于高陵场畔的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不仅是高陵农耕文明的见证,更是关中地区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立体符号。

外国媒体聚焦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 近距离探索300万年前农耕文化

  高陵场畔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馆长闫国新接受国际在线陕西频道采访 摄影 柳洪华

  博物馆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上察古今兴衰,下观平民生活,文物的“魔力”就在于此。从2016年1月1日开馆到现在,高陵场畔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经过了三年多的发展。在馆里,“农人”“农物”“农事”“农技”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农耕器具、水利工程也在不断嬗变。

  闫国新说:“‘大关中’是一个整体,北到铜川,东到潼关,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一步,高陵场畔将深化农耕文化内涵,以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为主完善产业集群,在未来,一个记录人类农耕文化的博物馆集群将诞生。”

编辑:尹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