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热潮迭起,不断推动着传统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依托IT技术,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将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紧密连接,通过创新金融业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为实现普惠金融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助力。
然而,在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信息风险等不断聚集,给金融科技机构的风险管理以及监管提出了挑战。
科技正扮演重要角色
当下,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技浪潮席卷而来,正从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拥有着引领经济发展方向、推动产业变革与创新的能力。
《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指出,互联网发展进入从“人人互联”向“万物互联”跨越的新阶段,人工智能等新兴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数字经济成为世界各国谋求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网络空间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新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以AI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掀起一场科技创新的革命。美国知名人工智能专家杰瑞·卡普兰表示,人工智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现有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以金融业、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行业已经认识到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依托技术升级、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杰瑞·卡普兰看来,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既有产业,也会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产业。“尽管作为升级版自动化的人工智能将会让很多人丢掉饭碗,但效率的提升将让人类社会整体变得更加富有,还会有新的工作机会出现。那些失业的人可以转向新的、更加面向未来的工作领域。”
如今,世界各国不仅在经济层面进行着比拼,在科技层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中金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朱云来表示,具有自主研发、制造能力的科学技术才是真正的世界级竞争力。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看来,当前中国最关键的问题是发展方式的转换,由过去数量型、速度型发展方式转换为质量型、效益型发展方式,怎样使经济能够真正有效地转换到新的发展方式上去,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力。
就金融领域而言,伴随着全球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以金融科技为重要内容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金融业正逐步进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新阶段。传统的金融业态有了科技的助力,正朝向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高质量、广覆盖的发展方向转变。
京东金融CEO陈生强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表示,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感知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让生产、服务、生活等实体经济行为逐步可数字化,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和线上的数字化的相互打通,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通过数字化和场景化,可以帮助实体企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机会,更便利地获得金融服务。
然而,正如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与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在与技术结合的过程中,也不应脱离这一本质要求。
当前,金融科技正广泛服务于医疗、零售、制造、交通、教育等实体经济的各个领域。如何判断金融科技是否偏离了这一方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在“2017原子智库年会”上表示,应将是否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普惠水平、是否有利于提高金融风险的管控能力、是否有利于加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这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的基本标准。
风险防范仍是金融科技发展底线
金融科技在助力金融机构大幅度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与覆盖度,改善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推进实现普惠金融的同时,除了带来了数字鸿沟、技术过度依赖等问题之外,金融风险与技术风险、网络风险等多重风险的叠加,令风险防范与管控的难度加大。
可以看到,随着金融科技的兴起,其风险呈现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等特点,在机构层面与系统层面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多。
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首先应平衡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前提,制定完备的制度政策、规则标准,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技术与制度保障。同时,强化穿透式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尝试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监管。
在监管层面,李东荣在上述会议中建议,可以考虑借鉴监管沙箱、监管科技等新的理念和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立起一套能够试错、容错、查错、纠错的包容性创新管理体系,使从业机构能够在风险可控和范围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应用试点、产品测试、技术验证,从而给真正的金融科技创新留有一定的空间和合适的观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