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在我国金融领域的应用已有时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在推动我国金融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掌握和运用金融大数据推进金融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已成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共识。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日前在首届“JDD-2017京东金融全球数据探索者大会”上表示,金融不乏数据,金融机构本身就是一个数据密集型的企业。随着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的出现,金融机构在大数据时代也积极进行转型。
大数据驱动金融机构变革
当下,大数据对全球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活动等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当前正处在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提高掌握并运用大数据的能力、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对于推动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大数据是一种生产力,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党委书记王永红在会上表示。
在光大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看来,金融服务的方式和工具在随着技术的成熟发生变化,但金融的本质不会改变,即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大数据恰恰提供了一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有效渠道。
互联网的出现让海量的企业、个人行为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成为可能。大数据的发展已经在多个层面推进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不断发生改变。比如,在金融产品的营销设计、风险控制、扩展服务半径等方面,大数据都深刻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再加上互联网企业跨界开展金融业务,也倒逼金融机构开始转型和升级。
对于大数据对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陆书春表示,首先,大数据促使金融服务愈发场景化和平台化,通过场景来获取数据,为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和精准营销创造条件。其次,风控手段多元化,大数据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再次,金融服务多样化,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衍生了智慧理财、智能投顾和量化交易,进一步扩展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最后,在金融监管方面,大数据也有助于风险监测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大数据资产价值待深挖
今年年初,工信部在印发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将基本形成,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将突破1万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数据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资产。大数据产业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资源,也正在向数据资产管理方向演进。TalkingDat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崔晓波认为,数据蕴含着大量的战略和资产方面的价值。金融企业利用大数据一般都经过“四化”,即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应用场景化和技术智能化。
当前,在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进行业务创新的过程中,往往进行的是大资产交易。而大资产交易只是资产运营的一部分。在崔晓波看来,就数据资产管理而言,当前我国大部分科技公司尚没有较好的能力把数据作为一种资产去分享。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未来还需要在数据的应用上再发力,提高自身技术能力。
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表示,传统金融机构在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还不及科技公司,更多的是将新技术嫁接到新业务方面。从科技公司投资的角度来看,将数据转化为产品,从而变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可进一步挖掘出数据资产的价值。
加强大数据安全管理
实际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保护数据安全是推进大数据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则。
大数据技术使得大量个人和企业的信息数据被迅速收集,其中既有个人上网行为的轨迹,也有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等关键数据。因此,海量数据在产生新的金融营销模式、金融资产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数据层面的安全隐患。
崔晓波直言,当前国内的大数据应用,其底层的安全结构里仍有缺失。国内有些金融机构的数据安全仍不容乐观,如何管理数据安全成为当务之急。
陆书春认为,一方面,从数据拥有者层面来看,大数据的收集可能会涉及到用户的隐私问题,对数据进行授权后,后期数据是否会进入不可控领域值得关注;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看,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将数据用于金融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如何平衡好数据滥用和数据孤岛二者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此外,金融本身就是一个经营信用和风险的领域。陆书春提到,如何通过应用大数据这种能力,使其在辅助风控和营销中真正发挥作用,需要金融企业特别关注。否则,数据的不准确性和不完整性可能会在整个业务决策中造成损失。
加强对大数据的技术管理也是促进数据安全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此,崔晓波建议,相对先进的数据安全架构可以在数据不流动的情况下实现共享,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可以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大数据架构当中,如运用数据分子受控技术,从技术结构创新层面为大数据安全护航。(记者 陈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