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期间选择境外游早已不是新鲜事。而今年,让国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是支付宝在境外的攻城掠地。
近日,一则《中国游客狂刷支付宝 日本70家银行坐不住了》的新闻刷爆微信朋友圈。据称,超过600万名出境游客都惊喜地发现,近两年刷遍热点城市小商铺、菜市场的支付宝“扫码支付标志”正出现在境外商铺、超市、机场免税店、热门景点的前台上。
笔者也在港、澳、台三地亲身感受到了支付宝的“豪气”。不仅在很多游客“打卡”的重点商铺、景区,甚至连夜市也可用支付宝方便、快捷地付款,而且结账时还可享受优惠汇率以及或大或小的满减优惠。一时间,进店先问能否使用支付宝成为一种潮流。一些商家也乐意告诉买家“可以使用支付宝”;而未开通支付宝付款的商家也时常满怀歉意和自嘲地表示:“我们还处于现金社会。”
而根据报道,日本商家同样感受到了中国消费者对支付宝的青睐,有日本礼品店店主在日本知名论坛2ch上求助,询问如何开通支付宝。他表示,尽管该店支持VISA支付,但不能使用支付宝还是让很多国庆长假期间出游的中国客人感到有些失望。
更多的商家已经开始合作。早在今年6月初,支付宝官方已经宣布,日本肯德基已经全面接入支付宝,并在东京和大阪已经率先上线了123家店面。阿里巴巴表示,还将于2018年春季在日本推出手机支付服务,力争3年内赢得1000万名用户。
不难发现,支付宝的境外扩张模式与此前境内线下扩张如出一辙。依托一些已接受移动支付的中国客户群,支付宝采取了“与商家合作+满减优惠+特定活动”等方式,迅速积累客户。那么,究竟支付宝的扩张之路是否真的如很多媒体描述的那样势如破竹呢?
第一大障碍或来自境外对手的竞争。
有明显动作的是日本银行。早在9月中下旬,包括日本瑞穗金融集团、邮储银行以及横滨银行、静冈银行、福冈银行等地方银行在内的约70家日本银行计划联合推出虚拟货币,暂命名为“J币”,以便使用智能手机为商品付款和转账。
应当看到,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工具在国内的迅速普及,除了有真金白银的优惠,还有已经被网购或社交红包培养出的使用黏性。加之在我国,信用卡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普及率和使用频率相对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较低,支付宝等得以抢占这个较大的市场空白。毕竟,相比申请信用卡等繁琐的程序,移动支付更为便捷。
但是,支付宝等国内移动支付平台能否长久地赢得境外商家青睐,而非只是在节假日受到欢迎,似乎对其是一大考验。实际上,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不少商家可看到这样的提示:仅限中国大陆用户使用。这似乎也意味着,支付宝在境外市场的渗透和本土化仍不算成功。而笔者朋友李小姐在日本的消费经历也显示,除了游客热衷的日本药妆店和一些较大的商场外,不少地方仍无法使用支付宝。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支付宝的境外扩张之路被堵死。在印度,支付宝对印度本土平台paytm的投资与合作即被视为一种进入渠道。
第二大障碍则来自所谓的基于信息、数据安全的政治考量。
无论是金融还是数据,似乎都是敏感领域。以国家安全、信息安全为由的“限外令”并不鲜见。9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采纳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建议,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相关方在行政令签署的30天内“完全地”“永久地”放弃对美国芯片厂商莱迪思半导体公司的收购。应当说,任何一家企业进军海外市场时上述困难都难以绕过。
据报道,日本大银行一直在就阿里巴巴近年来在东京等日本多个城市推出支付宝服务构成的威胁,游说日本政府和监管机构。这些机构宣称,该服务将致使有关日本消费者的数据发送到中国。这种担心或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支付宝的扩张。
与纯粹的商业竞争相比,数据安全考量更具挑战性。毕竟,即使在国内市场,这个问题也被屡屡提及。在移动支付给消费者、商家带来便利之时,在海量数据为信息分析、商业分析甚至社会行为分析提供基础信息时,数据安全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迫切的课题。
当然,除此之外,文化背景、金融基础、政治环境、商贸基础等多重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发展。但无论如何,正如国人所津津乐道,支付宝的境外扩张势头强劲。这本身也发出了一个明确讯号:在中国消费走向全球的同时,中国的商业模式也正在引领全球潮流。但在兴奋之余也应意识到,要想真正突破境外市场,不能仅凭借某个假期刮起的一股“中式支付潮”,不能陶醉于当前移动支付的“领先”故事,而是要在打好基础、加强底层安全的基础上,保持技术、模式、理念的不断探索与尝试,在与全球竞争对手的合作与相互启发中寻求突破。(马梅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