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无疑是近两年热度颇高的“金融新贵”,在消费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等新兴金融领域深度发力,备受关注。而实际上,随着金融改革和转型向纵深处推进,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金融技术能推动金融服务触达更深入的地域、更广泛的人群,在助力小微企业、支持“三农”建设方面也可“大展身手”,切实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新金融加持:普惠“最后一公里”
日前,央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7)》中指出,加快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让金融服务惠及更多领域,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监管层的声音透露出,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对于支持小微企业、“三农”和精准脱贫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有关键作用。
近几年,从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业务实践中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保险、大数据、基金理财、小额信贷等新业态在推进普惠金融进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三农”等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可从这些新业态上获得资金支持。
以新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渗透为例,金融科技的加持,不仅可解决“三农”融资问题,完善信贷服务,而且,新技术也可给农户“赋能”,带动农村产业链+金融新发展,使普惠金融长尾效应得以显现。
记者了解到,当前参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主体有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涉农电商平台和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等,以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为代表,依靠技术优势和数据积累,在农村金融市场深入布局。
“互联网真的太神奇,不仅给我们农民送来了资金,还送来了技术。”来自福建平和县的85后农民张勇明表示。2015年底,张勇明通过旺农贷获得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搭建了自家蜜柚加工大棚。而在今年,他开始利用电商平台推广的新技术建立了“智慧型果园”。通过在果园里安装科技设备,便可在手机上同步看到果园实时动态,而消费者也可通过扫二维码,溯源到整个果实种植的全过程,利用新科技将线下的生产能力和线上零售能力结合起来,从而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运营生态,进一步打开了农产品营销市场,张勇明也因此成为农村产业金融中的“新农民”。
新技术渗透: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随着金融科技不断触网,金融行业的基础设施,诸如支付结算、大数据、信用体系等也正在技术支撑下快速发展,致力于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打好“地基”。
当前,我国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还较为缓慢,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制约了借贷等金融业务的发展,加之失信惩罚制度的缺失,也加大了信贷的道德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中心主任吴晶妹认为,在过去传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是信用交易的资本,凭借个人的实物资本和财力来获得贷款。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信用开始在普通大众的生活中“开花结果”。普通百姓、中小企业即便没有钱,也可以获得信用配置的资本,满足自身金融服务需求。
当前,大数据战略也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和城市小微金融的实践来看,一些市场主体开始尝试借助自身数据优势来开展一些金融服务。而由政府主导的信用体系建设也在推进,信用的价值正在逐步挖掘。
比如,在对小微企业和个体消费者的服务上,大数据信息的采集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孤岛,为小微企业主获得贷款释放出长尾红利,也可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政府、银行和小微企业三者之间形成互促互进态势。
浙江省台州市常务副市长董贵波日前表示,信用融入经济生活,着力破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以台州市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为例,其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分散在公安、财税等15个部门的信用信息进行整合,目前信用信息数据库已汇集了81个大类1100个细项7470万条信用信息,实现了对全市53万多家市场主体的全覆盖,着力解决企业信息失真、金融机构跨部门获取信息难等问题,破解了信息不对称难点。
新生态构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在触达用户和底层设施方面展现出优势,但需注意的是,传统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由于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维护金融消费者安全,加强风险防范是金融机构、科技企业的必修课,这样能共同构建一个健康的金融新生态。
捷越联合创始人兼捷越普惠总裁马天帅表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很多互金平台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相关技术应用还有诸多可提升空间。
在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也提出,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利于增强金融有序竞争、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的机制。“不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这个企业一定走不久。”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科技金融、政府支持推动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支撑金融科技向前发展的三大支柱。
马天帅认为,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互金企业应该“三管齐下”:其一,在行业整改大背景下,坚持合规发展是互金从业的基础,也是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基本底线;其二,互金企业应加强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核心技术的应用开发,通过大数据风控提升平台风控水平;其三,互金企业还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提高病毒防范能力等手段,保障投资人信息安全。(记者 陈彦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