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进行了部署,业内普遍认为农村金融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农村金融现状如何,农村金融集资诈骗频发的现象与原因是什么?对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有何建议?就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
记者:在您的调研中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如何?
黄震: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与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现状。改革开放将近40年,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出现了对金融需求的井喷式爆发,特别是对理财、投资方面的需求,这是一些全新的金融需求,但是整个社会对这一领域都服务不足,广大的农民手里的资金,急需有一个投资理财的渠道,以实现保值增值。另外,我国的传统金融机构对农民、对基层的服务不足,曾经很多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撤出县域,到县以下的金融网点,存在着一个空白区域。虽然我国曾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希望设立村镇银行与小贷公司以服务基层,但是出现了一个与政策设计初衷背离的情况就是,村镇银行不在村镇,他们大多数往县城甚至城市里跑,没有服务村镇,小贷公司不小贷,其贷款额度上百万元、上千万元。所以这个小微的金融服务和基层的金融服务还是依然没得到正规渠道的解决。这样就激发了民间金融来服务于农村、农民和农业这种现实,这也是金融需求被压抑所产生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民间的金融机构不像正规金融机构那样有监管、有制度、有标准,处于一个未监管、未监测状态,因此,这些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往往容易走偏,一不小心就演变成非法集资。
记者:您认为农村金融集资诈骗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黄震:除了上面提到的“走偏”现象,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迹其中,打着民间金融服务“三农”的名义,在民间、在基层进行金融诈骗。比如以前有“托管造林”、“蚂蚁养殖”这样的案例,这种涉案金额巨大,受害人数众多的诈骗活动在农村并不鲜见,农民缺乏金融的常识,也没有经过有关的金融教育,所以也没有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因此农村往往成为金融诈骗的重灾区。
正是因为一些非法集资事件经常地在农村爆发,因此在农村发展各种产业需要金融支持的时候,一方面要鼓励金融创新,给农业产业化、农村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给农民提供投资理财的渠道,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特别是要防止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在农村蔓延。因为那片土壤,是容易滋生非法集资诈骗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诈骗所带来的损失。这次一号文件在提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的同时,也特别提出来要打击和防范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加强农村金融立法,这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要害。
记者:面对6亿多乡村常住人口旺盛的金融需求,您认为除了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外还欠缺什么?
黄震:农村金融教育严重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仍然有6亿多的乡村常住人口,这些人的金融需求巨大,但是又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们现在手里的资金包括他们通过贩卖农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换回的资金以及外出务工创业的农民汇回来的一些资金,农村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池。过去这些资金主要存留在邮政储蓄以及农商银行里作为存款,但随着对资金保值增值需求的提高,农民对于投资理财的需求空前旺盛,可是他们没有接受过基本的金融常识的教育,现在也没有机构为他们提供金融教育服务。
记者:您对规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有何建议?
黄震:首先,要实现农村的普惠金融,必须要加强基本的金融知识的普及,让农民能够作为一个金融消费者,享有基本的受金融教育的权利和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这是全民性的问题,但是在农村农民尤为重要,尤为突出。其次,金融风险教育,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话题,刚才说的是普及性教育,对于风险,我国整个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比较薄弱,尤其是基层的金融风险防范网络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所以亟须对农村的各种金融活动,建立监测体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特别是对于农民作为金融投资参与者的金融防范意识和金融防范能力进行培训、提示和有关的制度建设。这也是我国希望通过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是打击非法集资,更是要把工作前移,把风险防范、监测以及有关的制度建设先立起来。但是可以看到金融有关的立法,重点依然是城市的立法,正规金融机构的立法,而正规金融机构下沉不到基层。要加强农村金融这一体系的建设,就要用新的技术手段,特别是要用互联网手段、互联网的技术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金融风险防范的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最后,明确责任主体,建立风险监测体系与机制。大家都在呼吁要打击非法集资、要防范金融风险,到底由谁来打击、谁来防范?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责任主体,尤其对于农村、基层谁来做这些事情。村委会不是全能的,乡政府也不是万能的,这一套体系的建设是需要进一步通过技术手段来延伸、建立的。在基层,原有的这一套行政体系是没有这个功能的,特别是现在地方的金融办大多数并不是专职的人员、专门的机构,而都是兼职和附属机构。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明确责任主体、建立一套体系,建立金融基础设施监测、管理,风险防范机制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与关注。(记者 陈子牧 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