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中心化账本系统不同,区块链通过分布式的产权管理,以公开透明、不可更改和可追溯的方式来创造信任,发展信用,从而让价值交换过程中的摩擦系数降低,实现零边际成本
除了底层技术、业务以及数据的标准化问题外,区块链还面临着性能、容量和可扩展性等一系列技术方面的挑战,其深入推广应用需要一个整合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
继比特币之后,又一个“高冷”名词——区块链,闯入了公众视野。
在一些国际金融和科技巨头擎起区块链大旗后,近日,国内较早从事区块链投资的万向控股与分布式资本宣布斥资1.5亿元投资区块链初创企业钜真金融。无独有偶,民生银行三季报也宣称,已正式加入R3区块链联盟。
似乎就在短短1年时间里,区块链已然炙手可热。这项曾被“数字经济学之父”唐·塔普斯科特断言“颠覆货币、商业和世界”的技术究竟为何物?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风口,抑或只是概念炒作?
从幕后到台前
在比特币诞生约7年后,区块链火了。人们发现,全球第一个区块链——比特币区块链上诞生的虚拟数字货币比特币能够多年稳定运行,其背后的底层技术区块链发挥了很大作用。于是,在比特币历经价格泡沫行情趋冷后,区块链作为一种单独的技术被抽象提取出来,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区块链是什么?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成立大会暨区块链蓟门论坛上,北京大同区块链研究院CTO毕伟举了个例子:假设你想给小明转账10块钱,不需再借助第三方可信任机构如银行、支付宝等,只需在你的电子账户里直接扣去10块钱,在小明的电子账户里增加10块钱,这笔交易即可完成。这个过程中,区块链的任务就是将这笔交易的日期、时间、参与人及交易金额记录、复制、共享给使用该系统的每一位用户。也就是说,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份一模一样的账本,而你给小明10块钱这件事已记录在了所有用户的账本中。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小明不守信用,私下将这笔交易记录删除或将交易金额变更为1块钱,那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区块链的一个特性——不可篡改。“一旦你和其他人对账,系统发现有账本和大家的不一样,区块链就会自动将‘错误’的账本更正。”毕伟进一步解释。
简而言之,区块链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比特币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于验证其信息的有效性(防伪)和生成下一个区块。与传统的中心化账本系统不同,区块链通过分布式的产权管理、集体自治、公开透明、不可更改和可追溯的方式来创造信任,发展信用,从而让价值交换过程中的摩擦系数降低,实现零边际成本。
这一“公共记账簿”有啥好处?区块链的支持者认为,它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目前最有潜力触发第五次颠覆性革新浪潮的核心基础技术。欧洲央行最近的一份报告也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报告称区块链将主导一场迫在眉睫的商业革新。
当区块链遇上金融
未来似乎令人期待。“10年前互联网浪潮席卷了全世界,如今互联网的职能从传递信息转而成为传递价值,区块链技术可谓价值传递的产物。”中国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有关负责人认为,区块链的兴起与发展,将有效地消除和减少全球财富创造的阻滞,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效、极富竞争力的规模效应。
信心源自区块链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一项新型的底层IT技术,区块链通过较高的信息冗余性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实现了信息再生成、传输存储过程中的自我证明。“它用基于算法和IT技术的信任建立机制,改变了传统的依赖中心节点、信任验证机制,构建了没有中介扶助下的、多参与方之间的资产和价值转移的网络,降低了信用建立的成本,有望推动互联网成为新型的信用基础设施,实现价值的有效传递。”工信部信息和软件司服务业处副处长李岩说。
这一突破塑造了区块链去中心、安全、一致性和不可篡改的属性,也决定了区块链和金融的高度契合。
“正如阿里巴巴在买家和卖家间架设了一座信用之桥用以促成交易(买家确认收货后再付款),区块链的一个重要突破是去除了中介机构和第三方信任机制。”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表示。他以支付行为举例说,过去两个陌生人要转账,必须依赖银行等第三方机构,如今有了区块链技术,没有任何中介机构参与交易,双方也可直接完成互信的交易。
由此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除了将交易结算时间从几周至几天缩短到几分钟甚至几秒之外,根据麦肯锡的测算,从全球范围看,区块链技术在B2B跨境支付与结算业务中的应用还可将每笔交易成本从约26美元下降到15美元,其中约75%为中转银行的支付网络维护费用,25%为合规、差错调查以及外汇汇兑成本。
当然,除了金钱,任何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如股票、债券、对冲基金和所有类型的金融衍生品等,亦可被改造并在区块链上安全地转移和存储。
区块链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远光软件副总裁向万红认为,在能源互联网建设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加密、可信计量和去中心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将有效破解多元交易、数据摩擦、多元信任等技术难题,满足能源互联网在精确计量、交互协调等方面的需求。
李岩表示,区块链的发展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从技术角度看,区块链技术是具有普适性的底层技术框架,它将改变数据存储和使用方式,也将带动软件开发环境、软件连接方式和数据应用模式的创新。
积分、奢侈品、医疗、供应链、保险、政务……“作为虚拟与现实世界的黏合剂,区块链适用于任何涉及所有权的资产。”北京大学区块链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朱皞罡称。
区块链不是万能药
看起来“无所不能”的区块链,如今在资本领域可谓风头正劲。2015年,区块链成为美国创投中获得融资最高的板块。据有关研究机构统计,全球区块链创业近3年的投资已超过14亿美元,投资案例超过800个,涉及跨境支付、云存储、数据身份管理和医疗数据管理等应用领域。
不过,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风险暗藏。据李岩分析,虽然业界已在成本、安全效率等各方面对区块链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但区块链在生产过程中容易造成计算和电力资源的浪费,其本身性能和效率需要提高,隐私保护和安全问题有待加强。同时,区块链与各行业监管体系的融合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亦曾表示,中国人民银行虽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但到目前为止区块链占用资源还是太多,不管是计算资源还是存储资源,未来区块链能不能应付现有的交易规模还有待检验。
事实上,除了底层技术、业务以及数据的标准化问题外,区块链还面临着性能、容量和可扩展性等一系列技术方面的挑战。“区块链应该被看作形成下一代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的众多技术之一,但它不是万能药,只能解决它适合解决的问题。”毕马威合伙人张龙华坦陈。
在业内看来,“不仅将改变下一代互联网而且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区块链看上去虽美,总体而言却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其深入推广应用需要一个整合和发展的过程,需要业界各方的共同努力。
“没有应用场景的技术是无法落地的,如何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从合适的场景实现区块链技术在更多领域的深度应用,将区块链的价值最大化,是每一个参与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理事长高坚呼吁更多研究者关注中国区块链底层自主核心技术,关注区块链应用场景,更快推动国内区块链应用落地。(本报记者 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