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欲借无感支付弯道超车 用户信息亟待制度保护

2018-09-12 10:17:36|来源:证券时报|编辑:许炀

  银行在即将来临的物联网时代有望对第三方支付巨头实现弯道超车,无感支付便是其间利器。

  无感支付尚属新兴事物,应用至今仅有一年多,从当前应用场景看,主要是以车牌为识别介质,围绕与汽车消费(如停车、加油、洗车等)相关的场景应用。未来,人脸识别支付等其他无感支付手段也有应用前景。但如何采集支付识别信息,以及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性,是无感支付实现大范围应用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无感支付场景相继落地

  无感支付最初是由深圳市宝安机场、中国银联等单位在去年9月联合推出的,通过停车场车牌识别技术与银行卡捆绑而实现的快捷支付服务。车主首次使用前,通过手机签约绑定银行卡账户和车牌号,在进出签约停车场时,即可实现银行卡自动扣费。预计年内会有6000余家签约停车场支持。

  在银联联手银行推出无感支付之后,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也相继落地无感支付的应用场景。截至目前,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等均选择停车场支付场景作为无感支付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以车牌为支付识别介质的无感支付应用场景的扩展,如洗车、加油、高速路收费等。

  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长李忠东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无感支付应用前景广阔,从银行卡支付到移动扫码支付,背后都是互联网科技发展做支撑。

  不过,以车牌为支付识别介质进行无感支付,在便捷的同时,也不免让人担心安全问题,例如套牌车的支付问题。对此,深圳市公安局交警局副局长冯新毅对记者表示,所有支付方式都有安全问题,但相对而言,用车牌识别进行支付比较安全。一方面,目前套牌车数量逐年减少;另一方面,一旦用套牌车发生支付扣款,真车牌的车主通过收到扣款短信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车牌被别人套用,交警部门也可通过与停车场的数据联网自动识别出套牌车的存在。

  “厮杀”已呈白热化

  传统金融机构中,一些银行也已推出或准备推出自己的无感支付,再加之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进军,无感支付领域的“厮杀”程度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尤其对银行来说,无感支付的及早介入被视为移动支付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占据主导地位的唯一机会。

  深圳市银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二维码支付模式下,银行卡只能作为扣款账户隐藏在后台,无法真实接触到用户的交易信息,制约了银行与用户的高频交流,在这个用户为王的时代,缺少用户的交互是非常可怕的。银行已经错过了二维码支付时代,不能再错过下一个智能无感支付时代。

  上述负责人表示,对银行来说,停车无感支付的推广有五方面好处。一是以银行卡为主导,增加了银行与用户的交流机会,以此分析掌握用户需求,发卡行在无感支付场景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二是该产品有助于银行获取停车场对公账户清算资金的沉淀。三是实现低成本批量获客,公私联动实现产品综合营销,提升客户粘度。四是客户绑定银行卡后,可提高银行卡使用率。五是通过停车场月卡费用代扣功能,迅速获取高端车主、业主客户等。

  信息安全问题需规范

  无感支付也需要制度的保驾护航。李忠东认为,在物联网支付时代,只要一个物体能作为确认支付主体的唯一性,都可用来作为支付识别介质,但难点在于谁有权来采集支付识别介质的信息、如何采集以及如何保护信息安全。

  据李忠东介绍,建行深圳分行早在去年就完成了人脸识别支付的商业应用测试,但测试完成后迟迟未推广,主要问题就在于人脸识别支付过程中,哪类主体有权采集、存储和使用人脸信息等关键问题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以车牌为支付识别介质推广无感支付最为成熟,生物介质等无感支付手段在技术层面虽已不存在障碍,但需要在法规、制度层面作出相应的规范才能推广使用。”李忠东说。

  一位银行从事支付业务的资深人士表示,无感支付因涉及银联、发卡行、停车场、车牌识别的运营平台等,各方都有不同利益诉求,如何平衡各方并非易事。(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