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争抢生物识别蓝海 蚂蚁金服开放金融级生物识别技术

2017-10-12 13:46:12|来源:北京商报|编辑:许炀

  生物识别技术正成为互联网金融巨头争相布局的新领域。10月11日,蚂蚁金服宣布将孵化全球可信身份平台ZOLOZ(蚂蚁佐罗),开放金融级生物识别技术能力。据了解,这是蚂蚁金服孵化出的首个独立运营的科技平台,也是首次推出生物识别业务的独立品牌。

  对于蚂蚁金服的布局,苏宁互联网金融科技研究员郑清正指出,蚂蚁金服ZOLOZ的前身是2016年9月以7000万美元收购的EyeVerify。

  在郑清正看来,获取用户数据用于未来的客户行为分析,以便进一步输出其风控服务是蚂蚁金服此次布局最重要的目的。他进一步解释,更广泛地获取用户数据,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其金融服务的优势地位,用户在使用其身份识别技术的同时,蚂蚁金服同样也获取了客户的信息,对其在客户行为分析、风险控制等多业务领域都有正向激励的作用;增加B端的用户黏性,降低企业客户使用高科技身份识别的门槛,增加企业客户的使用黏性;增加对手的竞争门槛。

  事实上,各大互联网金融巨头和银行都在布局相关生物识别技术。今年9月1日,支付宝宣布在肯德基的KPRO餐厅上线“刷脸支付”,正式将“刷脸支付”推向了商用。8月底,京东线下的京东之家体验店已经开始内测“刷脸支付”功能。而百度早在4个月前就把刷脸支付搬进了自家食堂。在银行层面,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都推出了刷脸取款服务。

  分析人士表示,各家争相布局在于看到了生物识别技术的广阔前景。不过,目前生物识别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一种“补充手段”,与传统身份核验等手段的关系属于配合而非取代。除了在用户体验方面,刷脸支付要求用户付款时输入手机号以辅助验证外,安全方面刷脸支付目前也还做不到完全的保证,依旧存在着隐私泄露的可能。

  对此,郑清正表示,目前生物识别还是补充手段的主要原因在于数据规模太大,无法做到实时搜索全量人脸库,只能通过手机号码或者身份证号码来做到1:1的判断。不过很多应用场景可能不需要全量的搜索,比如球赛等固定客户的场景,假如商家全部采用蚂蚁金服的生物识别技术后,很可能在小范围内进行人脸识别查询,完全变成主要手段而不是辅助手段。(北京商报记者 刘双霞)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