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2017-06-08 09:40:36  |  来源:新华社  |  编辑:李胜兰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这是2016年9月25日拍摄的FAST工程。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工作人员在现场放气球,庆祝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完成(2016年7月3日摄)。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这是群山之中的FAST工程(2016年9月24日摄)。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这是FAST工程全景(2016年9月7日摄)。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工作人员在安装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最后一块反射面板(2016年7月3日摄)。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施工场面和满天繁星相映生辉(2016年6月27日摄)。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洞穿未来的“超级天眼”

  这是FAST项目从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到即将完成的过程(拼版照片)。左上为:FAST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2015年8月2日摄);右上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2015年12月16日摄);左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2016年3月9日摄);右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完成(2016年7月3日摄)。

  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经过8个多月的前期调试,近日启动试观测,进入边观测边调试的关键阶段。国外可参考的大口径望远镜,一般需要3年左右调试。“天眼”采用主动反射面板,控制参数更为复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工作团队昼夜无休,为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调试,尽快发挥其科研能力。古有十年磨一剑,今有二十年“铸天眼”。“天眼”的研制和建设,饱含着中国人对探索宇宙新知的向往。它由中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经过13年预研究,2007年7月立项,2011年3月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从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我国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