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打造“双创”品牌:“人间天府”变“创业天堂”
2017-05-09 15:36:55  |  来源:国际在线  |  编辑:李胜兰

  国际在线四川频道报道(刘垚):“宜业宜居之城、创新创业之都”……漫步成都大街小巷,随时随处可见这样的城市宣传推广语。诚然,“双创”已成为成都众多美名之外的又一大闻名遐迩的城市品牌。

  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统领,扎实推进创新引领行动,着力清障搭台、优化服务,激活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创新创业要素,强化创新创业保障,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双创”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刚刚闭幕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将“深化改革开放,聚力创新发展”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成都市人民政府将于5月10日—12日在蓉举办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

  无论是“双创”环境,还是“双创”活力;无论是“双创”路径,还是“双创”品牌,成都无疑全国瞩目。

成都打造“双创”品牌:“人间天府”变“创业天堂”

“蓉漂族”讲述创业路(本网资料图片)

  从“人间天府”变“创业天堂”

  据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介绍,为率先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成都率先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城市创新创业日趋活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加快形成,“创新创业之都”的城市品牌日益响亮。

  目前,成都成功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被誉为全国“3+2”(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创业基地城市;被《财富》杂志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2016年,四川大学、郫县、中国电信(成都)入选全国首批28个双创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唯一具有校地企三类示范基地的副省级城市——成都的“双创”工作由此获得国务院表扬。

  “近年来,成都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城市创新创业深化升级,形成了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市场化、要素国际化、创新协同化和环境生态化,着力厚植创新人才优势、升级创业孵化功能、夯实投融资支撑、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卢铁城表示。

  据了解,2016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33.5万户,同比增长34.63%,新增注册资本9228亿元,同比增长40.9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名列第二位;高新技术企业达209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387.37亿元;全市专利申请量98251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9500件,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二位;双创载体加速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类双创载体231家(国家级53家),载体面积1603万平方米。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经媒体广泛报道后,一批创新创业明星家喻户晓,“蓉漂”、“创客”、“众创空间”等概念广为人知,城市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成都已然从休闲城市转变为一座充满创新创业精神的城市,从“人间天府”变为“创业天堂”,让成都的创业者和年轻人不负青春、敢于有梦、善于圆梦!

成都打造“双创”品牌:“人间天府”变“创业天堂”

“创业天府·菁蓉汇”温江三医融合专场活动(本网资料图片)

  打造“双创”的成都路径

  “双创”如何落到实处?何以走出成都特色?近两年成都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标本意义的“成都路径”。

  “要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两者缺一不可,要实现双驱动!”成都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实施专项改革,制定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聚焦大众创新创业重点环节,着力改革创新和工作部署,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创造潜力,厚植创新创业人才优势,升级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夯实创业投融资支撑,营造创新创业一流生态。“在人事流动、金融扶持、平台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小微企业扶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等方面出台50余项系列政策措施,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成都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在蓉高校院所,签署共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校院地协同创新的“6+1”框架体系,积极推动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战略合作,深化校院地协同创新、产学研有机融合,促进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和学科优势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坚持核心引领与全域覆盖相结合,建设双创载体,实现“新建+改建”双推进,夯实创新创业承载力。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建成49个公共技术平台,打造了“盈创动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平台,大力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际合作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目前,成都全链条、多层次双创载体格局初步形成,已建成郫都区“菁蓉镇”、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等双创载体引领区,环交大智慧城、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环电子科大一校一带等双创载体集聚区加快发展,创业场、明堂文创中心等55家双创载体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和服务体系。

  在成都,“创业天府·菁蓉汇”品牌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政府领导、大学校长亲自站台,创业者、投资人、企业家现场对话,实现“知本”和“资本”有效对接。截止2016年12月,举办“创业天府·菁蓉汇”主体活动32场,训练营56场,创享会188场,创业大赛14场,蓉漂茶叙15场,系列活动共计305场,并先后走进了硅谷、首尔、特拉维夫和中关村。在“菁蓉汇”品牌带动下,全市各类创新创业机构开展活动2442场,300余家创投机构与6000余家创业企业实现对接,40万人次参与。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创业企业实际融资36亿元,“菁蓉汇”已成为成都响应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平台。

  据介绍,成都设立了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扶持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创新创业。创建“西部创业投资中心”,加快建设创业投资特别是股权投资基金聚集区,引进“北上广深”等知名创投机构在成都设立分部,实现聚集发展。设立天使投资引导资金2.3亿元,目前引导资金出资1.7亿元,联合社会创投机构、大学等发起设立了10支、资金规模达9.8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对37家科技中小企业实现投资2.8亿元,其中7家企业成功挂牌“新三板”。

  另外,成都大力激励青年大学生创业,支持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并加快聚集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鼓励在蓉高校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业学院、创业俱乐部,引导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分别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和大学生创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孵化载体创新创业,2016年新增青年大学生创业者1万余名。

  “不仅让优秀创新创业者经济上有回报,而且政治上有地位、法律上受保护、文化上受推崇、生活上受关怀、服务上更优待,感受到更多的精神温暖,使他们更加安心、舒心在蓉创新创业,城市创新创业热情更加高涨!”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提升成都创新力创业力                    

  “下一步,将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西部科技中心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等目标,制定成都的具体实施方案,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水平办好‘创交会’、‘菁蓉汇’,营造好环境,建设大平台,提升双创载体孵化功能,激活资源、集聚要素、强化保障、营造环境,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卢铁城透露。

  一是秉承“走出去”的理念办好2017年“菁蓉汇”,在北上广深唱响“菁蓉汇”品牌,并走进德国、俄罗斯,让“菁蓉汇”在“一带一路”国家绽放异彩,为成都招才引智,更添双创活力。同时引入“活水”,支持有能力的运营机构市场化、常态化、多样化举办“菁蓉汇”活动,促进活动品牌可持续发展。

  二是秉承“引进来”的理念办好2017年“创交会”,通过17场重大活动、17场论坛、大赛及对接活动等专项活动以及19场配套活动等共计53场活动,进一步将创交会打造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创新创业资源聚集平台、国际间互利共赢的创新创业要素交易平台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的成果展示平台,为成都引入更多双创优秀人才、团队和项目。

  今后,成都将继续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鼓励企事业人员发挥技术、管理等优势连续创业;鼓励新兴产业领军企业、知名天使投资机构设立连续创业者投资基金,重点投资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加大对连续创业者的创业服务力度,在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团队组建等方面给予支持。实施更具吸引力的海内外人才集聚政策,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创新创业人才汇聚成都。

  成都将进一步完善“双创”载体格局,提升创新创业孵化功能。一方面引导和鼓励引领区内有条件的双创载体利用与海外孵化机构的合作关系,帮助科技中小企业培育国际化视野,开拓国际市场,引进海外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双创载体来蓉,发挥其全球资源链接者的作用,将海外创业人才、创业经验、风险资本、商业信息等引入成都。加强“双创集聚区”的多维度聚集。充分发挥成都高校资源优势,引导环高校双创集聚区建设主体优化支撑体系,促进服务、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推动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聚集协同,让双创集聚区发展成为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创新创业项目、创新资源等的承载高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下一步,成都将加强双创政策的集成度,加强科技、经信、人社、教育、投促等部门的政策统筹力度,细化落实“成都人才36条”,推进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创新,完善符合创新创业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