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大学生“被贷款” 不只是校园贷的错

2016-10-10 08:24:58|来源:京华时报|编辑:许炀

  校园贷固然问题多多,但它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不应该被妖魔化。对于乱象丛生的校园贷,细化管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财商教育也亟待加强。

  近日,湖南18名大学生发现“被贷款”50余万元,而利用他们个人信息贷款的是湖南文理学院大四学生黄帅。9月30日,黄帅的父亲找到学校,称儿子已成年,会承担相应责任,自己无力替他还钱。目前,黄帅已去往外地,承诺通过打工来偿还债务。

  此事比较理想的结局是,黄同学通过打工来改善财务状况,兑现承诺。当然也可能是另一种情况,黄同学从此一去不返,承诺成了“空头支票”,“被贷款”的同学要么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要么吃下哑巴亏。倘是后者,无论是哪一方来说都不是件好事,尤其是黄同学,其个人信用将从此写上污点。在一个越来越重视个人信用的社会,如此代价不可谓不沉重。

  因校园贷引发的债务纠纷,近年来颇为常见。前不久,女大学生校园贷款打“裸条”、河南大学生因校园贷“被逼死”,曾引发阵阵热议,各种名目的校园贷也由此浮出水面。可能因为手段过激,加之两起案例助推,一时间,校园贷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鉴于此,今年4月,教育部和银监会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8月24日,银监会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

  多方管理之下,校园贷乱象似乎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目前出台的一些管理举措大多较为原则和笼统,未能打到校园贷的“七寸”。比如校园贷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而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再比如要求借贷平台加强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核,也基本上是一种提醒,缺乏制度性约束和具体办法。二是校园贷本身有着较为强劲的市场需求。人们看到的往往是极端个案,但作为金融产品细分的产物,校园贷填补了市场空白,迎合了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并非一无是处。

  校园贷固然问题多多,但它本身并非洪水猛兽,不应该被妖魔化。从技术层面看,校园贷的主要问题在于放贷审核不严、借贷门槛过低,以至于造成大量不良借贷乃至恶意借贷。这看似是行业漏洞,其实恰恰是经营策略。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在于,虽然他们自身并无风险承受能力,但他们的父母有。正是利用这样的“信息差”,校园贷才保赚不赔,在争议中逐渐壮大,也引发不少问题。

  对于乱象丛生的校园贷,细化管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财商教育也亟待加强。一些大学生对风险的认识和预判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这起“被贷款”事件中,有两种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大学生的消费水准远远大于实际支付能力,四处借贷不是为了学业和理财,而是为了个人享受;二是基于同学友谊或者哥们儿义气,轻易将个人信息借与他人。这些在大学生群体中都颇有代表,也都是财商教育缺失的表现。

  有句俗话: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掌握一点财商方面的常识,合理规划资金的使用,既是一种基本技能,也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保护。(吴龙贵)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